“再见了桑给巴尔,半年的援非生活很精彩……”近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大成结束了为期半年的援非工作回到了家乡金坛,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好多照片和感受,他说,在非洲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很有意义,这段生活和工作必将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许大成(右二)在非洲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心里的诗和远方,区疾病控制中心的许大成也有这样的愿望。但在奉献面前,年轻的他却甘于放弃自己的诗和远方,来到条件艰苦的非洲工作,为非洲人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青春时光。
没有诗的远方
80后的许大成是土生土长的金坛人,2008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一直在金坛疾控中心工作。由于工作关系,许大成经常会接触从国外回来的人,尤其是去非洲的务工人员。从他们的言谈中,许大成感受到非洲的魅力,更了解到那里缺医少药,急需像他这样的专业人才。
许大成决定去非洲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因为诗和远方,而是因为那里的“瘟神肆虐”,作为专业人才,许大成觉得他去非洲,能够为当地人做些什么。
主动请缨,组织审核,2018年2月,刚过完年,许大成被批准远赴非洲桑给巴尔,成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援非专家组成员。
在桑给巴尔的奔巴岛,血吸虫病肆虐,被当地人成为“瘟神”,每年都会夺走许多人的生命。
在非洲,天气与习惯是两大考验。3月的奔巴岛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旱季,中午室外温度超过35摄氏度,且赤道附近的紫外线异常强烈,阳光晒得皮肤疼痛。烈日下,许大成每天坚持奔走在桑给巴尔偏远的乡村和狭窄的街道。
非方员工都是穆斯林,工作期间他们中午不吃饭,为了尊重他们的习俗,许大成也只能挨饿,或者喝点水充饥,坚持与非洲兄弟同甘共苦。血吸虫病控制、查灭螺等一天工作完毕,许大成和同事们还要利用傍晚的时间深入偏远农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为他们传授健康知识;周末加班加点给当地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传播健康知识。许大成说,在马不停蹄的忙碌中感受非洲朋友的友谊,感受到了中国人与非洲人的温情互动,同时也感受到非洲大地绚丽多姿和艰难生活。
远方的坚守
来非洲之前,许大成就做好了在非洲工作艰苦的思想准备,但是没想到如此艰难。查灭螺是血防工作的基础,由于当地基础工作薄弱,数据缺乏,技术落后,许大成就带着非方人员从调查水体开始,一条溪流、一个水塘逐个地调查,手把手教他们如何记录水体环境、坐标,如何查螺。由于这些水体都散在分布在偏远村庄,有的甚至在丛林里,道路又不通,只能靠双脚走。一个水塘调查完了,可能要走好1公里才到下一个水塘。累了,就在树下休息一下,喝点水,然后继续干。为保证工作进度,许大成和同事每天迎着朝阳出门,夕阳西下时才能回到驻地,一干就是一整天。灭螺工作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当地交通落后,灭螺现场没有路,汽车不能直达,繁重的灭螺设备、灭螺药物只能靠人工推到现场,泥泞的小路十分难走,许大成和同事好几次都滑倒了,有一次连人带机跌落了小溪中。架机、移机、接管、移管,机器一开动就不停的转换工作,直到全天工作结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推广与示范效果明显,反响热烈,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血防“中国风”,为项目推动及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许大成和同事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从设计、实施、质量控制、评估,每一步坚守着科学的态度,查资料、看文献,不断摸索与改进,经过努力,部分研究已初显成果。
奔巴岛是非洲的海上孤岛,交通不便,在这里,水、电、物资更是十分紧缺,携带病毒的蚊虫很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许大成告诉我们,在非洲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去动手解决。每天除了大量的工作,就连买菜,择菜、洗碗、洗衣,这些家务活大家也得亲自上阵,每晚都要忙碌到深夜;头发长了,大家互相帮忙理个发,除了包菜,山芋藤,当地蔬菜缺乏,许大成还种起了青菜、四季豆、生菜等蔬菜,菜园打理得有模有样,俨然地道的老菜民。
奔巴岛远离大陆,基础设施落后,电要靠桑给巴尔大陆供应,水也是间断供应。断水、断电是常有的事,作为项目的水电负责人,为了让大家生活好,许大成每天给水箱储满水、消毒;定期去水电公司买电、充值;给发电机加油、保养,以备应急发电;哪怕是驻地的水龙头、水管坏了,许大成也要自己更换。
从最初的彷徨、无序,到后来工作的有条不紊,许大成和非洲兄弟一起努力。他说,有机会还会参加这样艰苦而又有意义的援外工作。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