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我省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景展示厚重河南的文化积淀,着力呈现河南“文旅融合”新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专栏,全面反映河南作为文化大省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冯刘克
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管子
黄河蜿蜒奔流,润泽大地,百姓逐水而居,繁衍生息。由此,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滋养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而其奔腾不息、贯穿九州的气势,也成为华夏民族不屈奋斗的精神写照。
作为我国最早建设的河流博物馆,黄河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河的河道变迁、水患治理、文明发展等内容。3月25日,记者走进黄河博物馆,在这里触摸黄河的肌理。
淅淅沥沥,雨下个不停。经雨水冲刷,位于郑州市花园路北段的黄河博物馆的黄色外立面更显雄浑沉郁。建筑不太高,约相当于三层居民楼的高度,造型曲折有致,展现出黄河的蜿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家对母亲河的发展变迁更加关注,黄河博物馆游客量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黄河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张笑蕾说。
张笑蕾带领记者步入馆内,迎面就是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彩绘画。这幅彩绘画更像是一个大型雕塑,灯光照射下,飞泻的水流充满动感,有种水雾升腾的视觉效果。“这幅画本来就是立体塑成的,采用的材质是玻璃钢,比较通透,在灯光聚焦下,有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张笑蕾说。
黄河博物馆共分为五个展区,包括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全面诠释了黄河的自然史、文明史、治理史,展示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迅速,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冶金、文字等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思想文化兴盛,奠定了“民族摇篮”的基础。
从一张展图上可以清晰看到,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在黄河流经区域内的就有郑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5座。
提到黄河就不得不提泥沙。在世界年径流量前20位的河流排名中,黄河压根没进榜单。但在世界年输沙量超亿吨的河流排名中,黄河却夺得了世界之最。“径流量不太大,输沙量却很大,这说明黄河的含沙量太大了。”张笑蕾指着展出的图表说。
黄河的径流量不算大,但却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源。她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哺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支撑着全国14%的GDP,为沿黄60多座大中城市340个县(市、区、旗)及众多能源基地提供水源。
历史上,黄河水患频繁。从先秦到1949年,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给人民带来不少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建设治理,饱经沧桑的黄河消除水患,变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得以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黄河两岸变得越来越美,古老黄河迈步崭新发展阶段,焕发勃勃生机!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