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提起金银花,不少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热”“解毒”等。金银花药用历史悠久,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是国务院确定的70种名贵药材之一,也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
4月15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金银花单品种攻关启动会暨金银花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在省农科院召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会专家共议金银花产业未来。
“据统计,500多个临床组方和200多种中成药中均含有金银花,临床应用的感冒类中成药中有70%都有应用金银花。”启动会上,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花类药材岗位专家、省农科院芝麻中心书记梁慧珍研究员说,目前全国各地先后开发生产出了茶、酒、饮料、糖、含片以及含有金银花的牙膏等系列产品。
金银花是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又名“二花”“双花”,在我国分布甚广,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资源分布。据统计,全国共有11个省份种植金银花,总面积约158.68万亩,其中河南、山东、河北为三大主要产区。河南是金银花传统道地产区,种植面积30余万亩。
目前,金银花商品药材主要来自人工栽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金银花已由单纯药用向食品、饮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发展。在保健食品、医药制造、啤酒生产和经济生态等方面亦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
金银花栽培历史悠久,但是相对于常规农作物,金银花在新品种选育、高效节能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加工利用等方面还较为落后,尽管河南省近些年非常重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发展纲要,但是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金银花生产、加工各环节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主要是采收环节,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用工贵难题,更关键的是,规模化种植者,一旦不能及时收获,会影响其药用价值,从而影响种植者的收益。”梁惠珍指出,要从品种选育和机械化采收入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一方面,产业日益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力度却不够,另一方面,老产区病虫害,土壤板结、酸化,农药残留超标,大面积死棵现象严重,新产区适应性品种、种苗繁育等技术不完善,金银花产业痛点不少。
为此,梁慧珍带领团队收集全国各地的金银花种质资源50余份,并建成了金银花种质资源圃,已培育出密银花1号、北花一号、九丰一号、华金6号、豫金1号等多个优良品种。
专用肥、生物农药、菌剂,初步研制出适合干旱地区的金银花种苗繁育体系,集成金银花有机、绿色种植体系,建立完善的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研发平台并制定多项金银花团队标准,与平顶山学院团队合作,研制出红花专用采收机……梁惠珍团队打下了不错的研究基础,但面向金银花产业未来,需要更多科技工作者的参与。
为此,国家中药材体系成立技术攻关组,联合全国26家科研院所、共29位专家,从遗传改良、栽培土肥、病虫草害、机械化、加工等多方面开展技术攻关。
今年,按照工作计划,梁慧珍将与攻关小组的专家一起,在遗传改良方面,收集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未来,专家将进行深层次的研发,用好科技手段,加快金银花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提高金银花的综合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