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弘尚伟民/文李庆琦/插图
看到“稷”,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社稷”。《韩非子》中第一次出现“社稷”一词。“社”是“土”加了个表示祭祀与仪式的“示”旁,指土神;“稷”则指代谷神。土地和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古代君主每年都要隆重举行祭祀土神和谷神的活动,称之为祭社稷,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慢慢地,“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可见古代君主是把土地与粮食看作国家根本的。
古人用“稷”来指代粮食,说明它在上古时代是国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关于稷,学术上有争论,有人认为指高粱,也有观点认为是黍,但一般认为稷指粟。
在我国,高粱俗称蜀黍、芦稷、茭草、茭子、芦穄、芦粟等,南北各省区都有种植。如今的餐桌上,高粱成为稀客。即使我国的中部地区,掺了高粱面的花卷、窝头也不是主流食品了。而在曾经以高粱米饭为主食的东北地区,它也早已“隐退”。更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则是化作无色液体的“高粱”--白酒。在我国诸多白酒的配料表中,高粱都是绝对的“A角”。
因高粱籽粒外皮含有大量的单宁,致使其味道苦涩,而单宁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胶体又难以消化,所以它作为粮食的口感较差,一直都不被人们喜欢。但在我国粮食史上,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高粱的地位却相当高。
黍,古称糜子,即黄米的原粮,原产地在我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黍有糯性与非糯性之分,去皮后都叫黄米。糯质黄米,可以做年糕、粽子。非糯质黄米,与小米类似,以食用为主,煮粥、做米饭、酿酒均可。有些地方对糯性黍与非糯性黍的叫法不同。比如陕西,把糯性的叫黍,黍米叫“软米”,把非糯性的黍叫糜,糜米叫“黄米”或“硬米”。
粟,即谷子,古称稷,也称粱,即今天常见的小米,是原产于我国最古老的粮食品种之一。在农耕起源阶段,谷子也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曾经数千年垄断过我国北方人的餐桌。
在相当长的时期,粟是粮食的统称。比如,晚唐诗人李绅的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再如,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中“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唐代诗人杜甫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把大米与小米并称,可见当时它们的地位同等重要。
上古时期,“粟”指谷子的籽粒,即“小米”。而谷则是谷类作物的总称,今天所说的“谷子”当时叫“禾”。直到战国时期,“谷”才开始作为谷子的专用名。
谷子的祖先是与之相像的狗尾巴草。狗尾巴草现在依然生长在黄淮海流域等地的高台、沙地、山坡及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