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吃面的来历夏至之“至”古诗词里品夏至心中的田园郑东新区圃田乡 积极推进便民服务工作古籍里的大麦小麦不能比大麦先熟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8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7

夏至之“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聂难

夏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在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天,万物旺盛生长,夏至的含义,是万物“皆假大而至极”,夏至的“至”,是“最”“极端”的意思。

夏至之“至”,在“早”。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采用黑科技“土圭之法”,亦即“立竿测影法”,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夏至”。也就是说,夏至之意,并不是夏天到了的意思,那“至”字,是极致之意,正如古人测竹竿记录所云:“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夏至之“至”,在“长”。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回归线,平常是立竿见影,但这个时候是立竿不见影,这便是“日北至”。这一天,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白昼时间全年最长,且越往北白昼时间就越长,北极地区甚至出现极昼现象,这便是“日长之至”。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在民间,亦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之“至”,在“热”。夏至虽然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盛夏的起点。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起,不久便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中国各地才迎来真正的暑热天气,故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前后,气温高、日照足、农作物生长快、对水的需求很大,所以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夏至正处在梅雨天中,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雨急切、率性,伴着电闪雷鸣倾盆而至,但降水时间一般短、范围小,人称“夏雨隔田坎”。于是,便有了刘禹锡笔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描述。此时,消夏防暑要及时补水,可多食苦瓜、芹菜、茼蒿等苦味。

夏至之“至”,在“快”。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节气。《礼记》中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逐渐繁盛开花。而这时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旧时,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禳灾避邪、作物丰收,俗称“做夏至”。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夏已过半,年亦过半,不管是一个最长的白天伴随着一个最短的黑夜,还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伴随着一个最努力的自己,四季永远以似曾相识的面目示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初心和一往无前的脚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