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敏
在信阳,提到草莓,不能不说十三里桥乡。
1439户种植农户,种植面积6000余亩,带动1.2万余人就业,年产值达2.5亿元……“草莓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近日,笔者走进十三里桥乡,感受草莓的“甜蜜”,探寻产业发展之路。
示范带动草莓种植成特色产业
提起十三里桥乡草莓产业,不能不说程万德,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承包了30亩地,建了20个大棚,年收入四五十万元不成问题。”7月12日,见到程万德时,他正在基地忙着育苗。
程万德1984年开始种草莓,从露地栽培到反季节大棚栽培,程万德不断尝试着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将草莓种出了花样,采摘期由两个月延长到6个月,亩收入从2000元提高到4万元,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村民发展生产。
鉴于浉河区近郊第一乡的区位优势,十三里桥乡因势利导,制定优惠政策,在农资、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农户利用闲置土地兴建个体草莓园,扩大种植面积;利用各级项目扶持资金,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并带动发展休闲采摘、乡村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在政府的扶持推动下,肖家庙、黄湾、学堂岗、叶湾等村的草莓种植已连成一片,初具规模,草莓种植成十三里桥乡的特色产业。
为提升草莓产业竞争力,十三里桥乡结合“五星”支部创建活动,通过抓党建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组建了由1家公司、4家种植合作社及19个种植大户组成的十三里桥乡草莓“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积极引导草莓企业、合作社申报龙头企业,努力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提高草莓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创了以高质量党建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支撑,从而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发展目标。”该乡党委书记赵海涛说。
产业兴旺科技助力高质量发展
优质草莓的长成,种苗是基础,技术是关键。
为提高草莓科技含量,十三里桥乡在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支持下,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信阳农林学院、信阳市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了草莓产业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并积极邀请科技专家进村、进户、进棚指导,培育农民科技示范户,引进新品种,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在种植能手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十三里桥乡的草莓品种不断优化,高产优质的红颜、隋珠、宁玉、华艳、华硕、丰香等草莓品种相继落地生根。“因技术过硬,我们这儿的草莓很少出现死苗现象。”草莓种植户李庆林自豪地说,在精细化种植模式下,草莓不但早熟、丰产,而且果形、甜度、口感等都优于周边其他地方。
为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十三里桥乡正在黄湾村规划新建二期草莓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无土栽培草莓大棚,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控、精准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等国内一流先进技术,用数字化实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建设智慧草莓园,全面提升草莓产业科技含量。科技助力之下,草莓产业愈发兴旺。
品牌增效草莓飘香引来八方客
虽然乡村处处景色宜人,但草莓产业的兴旺却让十三里桥乡的人气更为火爆。每年草莓上市的季节,十三里桥乡的草莓就像一颗颗玛瑙一样,吸引着数以万计生活在城区的市民。
草莓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培育。近年来,十三里桥乡制定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注册草莓商标,创建草莓品牌,利用南湾湖畔风景区、学堂岗特色旅游村等旅游资源,以内引外拓的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草莓文化采摘节和旅游节庆活动、创新多元的文化和旅游营销活动,进一步打响了十三里桥乡的草莓品牌。
草莓飘香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和保护。在推行绿色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十三里桥乡禁止在草莓生产中使用激素,施肥多施有机肥,防治病虫害必须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同时,在草莓罢园后进行休耕,采取玉米套种和高温闷棚等方式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凭借一颗高品质的草莓,十三里桥乡的休闲观光农业成了全市的新亮点。
农旅融合拉长产业链促农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群众生活富裕是根本。
近年来,随着草莓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十三里桥的乡村旅游迈入了发展快车道。一颗颗草莓,串起村民的致富梦。
借助于信阳全域旅游城市发展的机遇,十三里桥乡依托雄厚的草莓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构建“草莓+旅游、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的“草莓+”产业体系,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享受“莓好生活”。
赵海涛表示,下一步,十三里桥乡将创新草莓发展模式,打通草莓全产业链,重视脱毒种苗繁育,培育和壮大草莓品牌,挖掘草莓文化,丰富草莓内涵,开发创意产品和衍生品,加强区域协作和科技合作,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十三里桥乡的草莓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