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老站焕新颜黍曾经中国粮的符号母亲的幸福观猎手与猎物魂牵梦萦军旅情大堽“醉”美乡村浅谈奋斗
第0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15期:第0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04

黍曾经中国粮的符号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何弘尚伟民/文李庆琦/插图

麦收之后的中原大田里,小杂粮之类的秋庄稼少之又少,黍子更是不见踪影。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黍子在中原地区的种植还很普遍。

当然,黍子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集中到专门的商品黍种植基地。我国黍子的主要种植区在长城沿线地区,常年种植黍子面积约1500万亩,居世界第二位,亩产在150~200公斤。这些产区生产的黍子,足以保证喜爱黄米食品的国人在市场或网上买到黄米、黍面等黍产品。

黍是与粟一同走进人类农业史的,与粟有着共同的特点:耐干旱、贫瘠,不怕盐碱、适应性强。这在农耕之初,种植技术、土地质量低劣的条件下,尤其重要。

在人类农业初期,黍的重要性曾经排在粟之前,种植面积也超过粟,但后来随着人们对产量、食用的要求,粟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而黍的地位逐渐后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诗句。《诗经·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则以“黍”指代粮食。我国古代还用黍百颗排列起来,取其长度作为一尺的标准,叫黍尺。横排的称横黍尺,纵排的称纵黍尺,旧制的尺即是纵黍尺。横黍尺的一尺大约是纵黍尺的八寸一分。

黍的祖先是野糜子,原产地在我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黍有糯性与非糯性之分,去皮后都叫黄米。糯质黄米,可以做年糕、粽子;非糯质黄米,与小米类似,以煮粥、做米饭为主。有些地方对糯性黍与非糯性黍的叫法不同。比如陕西,把糯性的叫黍,黍米叫软米,把非糯性的黍叫糜,糜米叫黄米或硬米。

糯性黍面在中原地区被称作黏面,曾经是春节、元宵节的必备珍品:把黏面用开水烫至半熟发好,搓成鸭蛋粗细的长条,切片油炸,即成年糕。

黏面最醒目的角色,当数元宵节的灯盏儿。中原很多地方有“端灯盏儿”“偷灯盏儿”的风俗--这是广大农民的祈福活动,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元宵节这天傍晚,家家户户开始端灯盏儿。家庭主妇早早地把黏面做成各种各样的灯盏儿:最简单的是圆柱形,与擀面杖差不多粗细,在一端捏一个边沿,使中间凹陷,插一截缠绕棉絮、蘸了棉油的高粱篾(或苇篾),即成。也有根据摆放位置不同的动物形,在它们身体的某个部位捏出边沿,插上灯芯。端灯盏儿之前,先把所有的灯盏儿摆在案板上,点燃芯捻,然后由孩子们端到各处放好。

灯盏儿放好,还要看着,以防别家的孩子“偷”走。等到灯盏儿灭了,收起来,随后可做成年糕。

半大孩儿们会组成偷灯盏儿“游击队”,仨俩一伙,挨家挨户地走,伺机下手,然后跑掉。

如今,端灯盏儿的习俗,也早就变了味:昔日黏面做的灯盏儿,变成了小蜡烛。孩子们“偷灯盏儿”的活动也早已销匿。

在我国当下的粮食作物中,黍子已退居到第十位,占粮食总产量的1%以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