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锋康飞徐红举/文焦海洋/图
中原水产种源现代产业园鸟瞰
秋天,丰收的季节。走进漯河市源汇区晨露种植合作社,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沉甸甸的玉米棒早已褪去翠绿的外衣,露出金黄饱满的玉米粒。
“这是我们积极探索的玉米合理密植种植模式,目前园区里有密植玉米80多亩,亩种植株数6000株以上。”看着即将丰收的玉米,晨露合作社负责人说,玉米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种植过稀光能利用率低,只有目前的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有效、丰产增收的做法。
玉米合理密植种植模式是漯河市源汇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我们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持续推进‘三链同构’为引领,坚持科技先行、创新驱动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促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统筹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漯河市源汇区区长史一鸣说,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粮稳,则天下安。源汇区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方面,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加强粮食耕、种、管、收全程生产管理;加快推进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清理沟渠3120米,新打机井315眼,新建道路路基15556米、浇筑混凝土路面15526米,新建生产桥、涵31座;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结构,重点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烟叶、花生、中草药、大豆等种植,丰富供应品种。
保障农畜产品稳定供给。源汇区规模猪场总数59个,截至6月底累计生猪出栏7.95万头,蛋鸡存栏数29.95万只,累计肉鸡出栏量469.39万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76%;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产量达5.5万吨以上;全面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种粮补贴政策,发放农民一次性补贴,截至目前,第一批补贴已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批补贴银行正在通过惠农一卡通系统发放至农户手中。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乡镇政府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流程,2022年度通过部级备案入库补充耕地项目2个批次,共计新增耕地19.7348公顷,待入库补充耕地项目4个批次,预计新增耕地51.7932公顷;发挥“田长制”职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实行耕地动态监测监管制度,做到用地监管不留死角、违法用地零新增;建设“一长、两网、五机制”,守牢全区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做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收尾工作,向省普查办提交收集到的野生珍稀种质资源32个;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联合收割机共安装智能终端34台,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3万元;积极探索玉米合理密植种植模式,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以上。
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守住返贫底线?源汇区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落实精准帮扶,保持政策稳定,有力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今年5月份获得全市2021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成效考核县区排名第一的成绩。
具体工作中,该区积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调整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班,每月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建立“四联四包”机制,县级领导联乡包村,科级干部联村包企,村干部联组包格,党员代表联格包户;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完善督导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2023年度各乡镇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加强精准监测、开展精准帮扶、确保精准退出,截至目前,全区共消除风险60户177人,其中今年消除风险6户14人。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在群众增收上,强力推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消费帮扶等措施,今年共有977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在省外务工或就近就业,脱贫劳动力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在岗就业341人,累计为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放小额信贷321户849.29万元;在帮扶项目上,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示范园区,围绕“三链同构”打造全链条产业,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打造集体经济,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目前共创建国家级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村11个,市级示范村9个,区级示范村13个。
在行业政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持续推动脱贫村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帮扶政策54项,优化、调整、新增帮扶政策64项,为2456名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140.33万元,持续对特殊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共排查农村房屋35173户,存在安全隐患的266户已全部整改销号,为548户困难群众免费安装自来水,积极争取上级饮水安全维修养护资金51万元,截至6月底,共发放各类保障资金947.7万元。
三链同构农食融合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源汇区在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把做强主导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树立“食品+”理念,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目前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个,种植业83个,畜牧业7个,农机服务业8个。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牵头组建、分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新建、改造一批蔬菜生产基地,提高城镇居民蔬菜供应水平;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构建区、乡、村三级电商助农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区、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培育出澧河青虾、小村铺有机萝卜等多个品牌,建成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该区稳步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在问十乡陶桥村依托远近闻名的状元文化,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问十乡乡村振兴馆;在空冢郭镇马店村,依托“马店菜刀”非遗文化,大力发展“马店菜刀”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满江红”文旅小镇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200万元;组织人员对乡村旅游资源、民俗物品进行全面摸底排查,适时制定全区乡村旅游规划。积极推荐省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申报和市级景区化美丽乡村评选。
产业做大做强了,造血功能提高了,才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源汇区依托休闲采摘观光、设施农业、林果苗木、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实施“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战略,实现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邀请创业培训学校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营造良好返乡创业环境,实现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创业。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根本。源汇区从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等方面入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开展农村“五星”支部创建,强化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持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全区79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扎实开展“三零”创建工作,今年以来共入户走访约17640户次,化解矛盾纠纷约990起。一系列动作,有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高效能治理、群众高品质生活,持续擦亮了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源汇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村里的老故事,保护村庄特色风貌;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编制了《源汇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振兴“55920”的城乡发展格局;积极谋划专项债、智慧农业及乡村旅游等项目,做好光伏项目开发扶贫收益工作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投资400余万元在空冢郭镇、大刘镇、问十乡的4个贫困村建设的483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并移交乡村进行管理维护。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还要实现“生态宜居”。源汇区积极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力度。聚焦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出实招,明确“一图三表”,突出“五个强化”,全区64个涉农行政村全面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围绕“净起来”整体提升村容村貌、“绿起来”全面推进四边绿化、“美起来”持续扮靓乡村颜值。绿化工程、亮灯工程、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灾后修复、清理违章、管道改造、房屋排查、文化游园……一系列的“助民工程”让群众获得满满幸福感。目前,全区2个家庭被评为省级“五美庭院”示范户,13个家庭被评为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户,评比“好婆婆、好媳妇”50余户。
唤乡贤,润乡土;人才兴,满盘活。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源汇区选派市、区级共13名农业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深入乡镇开展各类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发挥“百千万”人才计划等引领作用,加大涉农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组织区内企业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春季双选会、技能人才招聘月、直播引才等专场招聘活动;实施“乡贤能人回归”工程,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发展需求,通过入村调研、大走访等摸排统计,建立“乡贤能人库”,鼓励乡贤能人回归创业。
如今,走进源汇区广袤的大地,农村面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幅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一环、两带、三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1151’乡村振兴示范培育工程。”源汇区委书记王奇山说,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分级分批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通过边创建、边示范、边推广,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全区64个涉农行政村全部打造成示范村。
❶源汇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图为豫垚种植专业合作社红薯深加工产业项目
❷源汇区落实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图为农户种植的西红柿喜获丰收
❸源汇区非洲菊种植基地
❹大刘镇蔡庄村平菇培育基地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图为问十乡陶桥村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