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向辉
当前,河南省中药材的产量、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三位。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方城裕丹参、卢氏连翘、嵩县柴胡、四大怀药……各具特色的道地中药材,不仅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还成为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的一剂“良药”。
我省通过科技引领和支撑,持续强化野生药材抚育驯化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广泛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积极培育豫产道地药材品牌,扎实进行全产业链打造,推动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产业步入快车道
“一年花开六茬,亩产150公斤,亩产值3万元以上,亩利润超过1.5万元!金银花真成了农民的‘金银花’。”9月16日,说起种植金银花的收益,封丘县黄德镇贾庄村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保彬满脸笑意。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封丘县引进了“特蕾1号”等新品种,同时,采用良种配套技术,示范实施集成优化生态立体种植、水肥一体化、机械化采收等技术,形成成熟优质高效的技术体系,实现产业升级。如今,封丘县的金银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产值达16亿元,全国出口的金银花,有九成来自封丘。
种业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中药材种苗是中药材产业的源头,是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与根本保障。近十年来,随着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技术手段逐渐完善,我省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省累计鉴定中药材新品种近200个,推广面积达300万亩。
河南省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陈随清说,现在培育出的中药材优良品种在保证药材质量的前提下,还在抗病虫害、抗旱、耐涝、采摘方便等方面都有提高。
有了新品种,我省还积极借助科技创新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体验等全方位发展,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加速中药材传统加工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科学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我省在大力推动中药材种植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中草药种植正由传统农业模式转变为生态种植模式。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充分利用我省野生药材资源优势,示范推广仿野生栽培、野生抚育技术,多个药材品种进行生态种植模式实践并获得了成功。
卢氏县是“全国连翘第一县”,连翘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成员、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金旭博士介绍:“以前,卢氏县的连翘大多处于野生状态,结果率很小,药材质量差,产量不稳定,大小年现象突出。”
针对这一情况,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示范推广连翘仿野生栽培技术。仿野生栽培技术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可比自然野生连翘提高1~3倍。
近年来,全省各级科研单位大力开展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出经济效益好、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质品种,总结推广绿色道地中药材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有效提高了中药材种植科学化、社会化、集约化水平。
目前,全省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的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36个、绿色食品57个,评定、建设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及生态化种植示范基地95个。
科技助推产业跨越式发展
新技术的推广是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近年来,依托于各级科技项目,我省构建了多层级的中药材技术服务网络,推动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19年成立的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通过技术攻关和人才培训,围绕河南省重点、大宗药材的全产业链,开展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科技攻关和人员技术培训,推进全省大宗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2017年开展的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中药材专项,围绕河南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优质中药材新品种为支撑,以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为引领,以优质中药材繁育研发及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示范、推广的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县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优势,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优化技术服务模式,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座谈会、送技术到地头等形式,解决了中药材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日,河南‘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公布,提出要提升‘豫产’药材质量,做大做强‘豫药’产业。河南中药材产业势头强劲、动力十足、未来可期。”陈随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