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林镇大西村高标准农田
邓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基础生产能力排名全省第一。全市耕地面积25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30万亩左右,粮食实际产量稳定在30亿斤左右,连年获得国家超级产粮大县荣誉称号,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优质小麦制种大县。2021年,邓州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省乡村振兴示范县(市)等国家级、省级试点。
近年来,邓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南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南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确定实施的“12345”行动工作思路和“五个明显提高、五个走在前列”工作目标,各项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22年,邓州市夏粮生产实现了19连增,单产创下历史最高纪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集群(花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刘集镇农业产业化强镇和奶业整县推进项目,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40个“养牛大县”培育县之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的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4项工作在南阳市排在先进位次。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和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种粮用上AI技术
“这里产出的每一粒粮食,都要经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云计算,尤其是AI、5G+等20多项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洗礼’!”9月20日,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李占说。
李占说的“这里”,指的是位于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的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
位于豫西南的邓州市,是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近年来,该市着力以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70万亩,全部实施“一四三”模式,即一种高效灌溉模式;四种基础设施配套:渠系配套、林网配套、道路配套、井泵电配套;三种智能设施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
为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模板,推动农田智慧化管理,以智能化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2021年,邓州市投资在文渠镇李洼村及周边各村流转耕地2.7万亩,组建了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该中心使用的智慧农业平台,由邓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研发建设,于2022年5月正式运行。
智慧农业平台在整合专家资源提供指导服务、对辖区内农机资源合理指挥调度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云计算、5G+、AI等多项先进技术,构建起了智慧农业信息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种子、粮食、土地、技术集成等,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监管、智慧物联及可视化操作系统开展工作。
智慧农业平台分为智慧物联、虫情监测、遥感监测、农业气象、节水灌溉等多个板块。智慧物联板块可自动监测土壤环境数据,虫情监测板块可自动分析害虫品种,遥感监测板块可为作物管理和田间作业提供重要依据,农业气象板块可实现小范围分区域气象预报,节水灌溉板块可根据土壤墒情启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进行智能灌溉。
“智慧农业平台收集到的土壤、病虫害、气象等信息,可由人工智能技术在最短时间内生成高清图像,然后通过5G基站发送给中心技术人员;中心技术人员在经过科学分析、实地验证后,再以短信形式提醒中心区域内的合作社或农业公司,指导他们提前做好应对,减少损失!”李占说。
智慧农业平台投入使用以来,累计生成发送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异常信息1.5万余条,指导区域内农业生产220余次。去年秋播时期遭遇干旱,平台节水灌溉板块发挥了强大作用,相比纯人工定时灌溉每100亩节约1860元,用水节约量达35%左右;今年“三夏”期间,农业气象板块提前发布干热风即将抵达信息,促使区域内的合作社、农业公司准时收割,增产幅度达5%左右。
据测算,邓州市智慧农业中心平台投入使用后,区域内的耕地每亩已提高1~1.5个产能等级,年亩均增产200斤以上,增收350元左右,同时节肥33.4斤、节水40吨、节电10度、省工7.3个,合计节本增收500元左右。区域内的2.7万亩高标准农田,年将节本增收1350万元。
科技小院人倍忙
邓州市十林镇大东村村头,有一座清幽雅致的小院,小院里的人每天来来往往非常忙碌:或带回大豆和玉米的茎叶标本测量数据;或带回土壤样品检测化验;或网上查阅文献、探寻研究方法……
这座小院,就是邓州市科技小院。
邓州市科技小院于2022年1月12日开院,主要任务是依托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周围300亩试验田里开展品种筛选、土壤改良等试验示范和科技攻关工作。
常驻小院的5名科研人员全部来自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吴斯熠、冯光彧受学校派遣,加入这支科研队伍。两名研究生和这些本土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共同开展各项科研工作。
在科技小院承担的诸多科研工作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一项是砂姜黑土土壤改良试验攻关工作。邓州市253万亩耕地中,砂姜黑土占到了121万亩,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粮食的产量和农作物的品质;如果加以改良,则每亩每年可实现增加粮食200斤,地力等级可提升一个等级的目标。因此,改良砂姜黑土势在必行。
“入驻3个月来,我们已按计划开展了多项试验,探究了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增施土壤调理剂对改良砂姜黑土物理结构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果,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吴斯熠说。在吴斯熠办公桌前的地板上,摆满了各种刚取回不久的农作物标本和土壤样本。
在开展砂姜黑土改良试验过程中,邓州市科技小院的科技人员不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其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而且对深耕、免耕、旋耕、深松等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土壤离子交换量及土壤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化验和数据处理。每日风里来雨里去,雷打不动地开展着各项科研工作,所有的科研人员忙忙碌碌,但都觉得非常充实。
邓州市科技小院科技人员在潜心搞好科研攻关的同时,仍时刻牢记实用农业的技术指导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前不久,大东村村民种植的玉米发生了大面积病虫灾害,科研人员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和喷防措施,帮助村民挽回了损失。
“组建科技小院的目的在于壮大农业产业,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邓州市科技小院负责人、邓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说。
截至目前,邓州市科技小院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已免费向该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周边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指导1万余人次。
特色小院成新宠
“这是我们李氏布艺纯手工制作的布老虎,每件产品做工需要3天,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000多元!”
9月20日上午,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非遗文化小院,李氏布艺的一名传承人指着手中刚刚做好的布艺说。
李洼村是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之一,今年又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在美丽乡村和特色旅游村的建设过程中,该村创建了多种特色小院并注重做到四个结合:与田园风光相结合、与研学基地相结合、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四个结合,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初步实现了农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
研学旅游小院。该院负责人杨凡凡主要通过电商销售邓州特色农产品,吸纳56名妇女在家就业,院内还有“麦叔叔的田野”研学基地和“桃花劫”创意场学布展,主要是各种研学体验课程、手工DIY课程,重在吸引城市里的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提升动手能力。
特色农产品电商小院。该院主要通过“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开展红薯育苗、种植、销售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该院负责人刘峥曾被评为河南省“返乡创业之星”,销售红薯带动1200人就业、推广种植户500户,2018年被阿里巴巴评为实力农产品供应商,年销售量达2000万斤。
非遗文化小院。该院负责人赵先广系陕西省剪纸协会会长、邓州市剪纸文化公司经理,通过现场教学和抖音教学引导当地妇女学习剪纸技艺,在网上销售产品增加收入;还有非遗文化李氏布艺展演,作品为传统的香包、布老虎、玲珑枕及原创设计的各类特色布艺产品,通过抖音、快手吸纳全国女性爱好者学习技艺,带动就业实现创收。
此外还有牧原小院、农家乐小院、乡村会客厅和农村小书屋、黄酒产业小院等,在这些小院内既可购买到邓州“十宝”产品,又可品尝特色地方小吃,体验老家味道。
目前,这些小院已成为游客眼中的新宠,每逢节假日接待游客量都有数百人,日旅游收入接近万元。
三产“融”出新天地
20余名妇女分布在玻璃温室大棚里,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手脚不停地打理着黄瓜秧苗……
这是9月22日,在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内看到的场景。
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成立于2017年3月,位于邓州市西北部,包括张村、文渠、十林3个建制镇,区域耕地23.8万亩;目前试验区集中流转土地10万余亩,内有牧原集团、黄志牧业等6家龙头企业,在一产上发展杂交小麦、特色杂粮、红高粱、猕猴桃等优质林果种植,在二产上开展猕猴桃、杂粮深加工和芝麻油、黄酒生产等,在三产上按照“全域旅游、农文旅联动”的理念,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一产区内,邓州市盛达农业投资2.5亿元,建成占地3500亩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引进转化以色列农业技术,建成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大棚、薄膜连栋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大棚11栋,种植果蔬20余种;猕猴桃种植基地投资4000万元,引进国内最新优质品种,全部采用绿色种植模式,年产优质猕猴桃15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100余万元;仲景源艾叶基地流转土地2700亩,全部用于发展艾草种植。
二产区内,“邓帮”牌手工小磨油、“邓云”牌传统黄酒、邓菊深加工等项目已经投产运营,年产小磨油75吨~80吨、黄酒200吨,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猕猴桃种植基地增资2000万元,即将建成占地3300平方米的猕猴桃深加工车间;仲景源艾叶基地艾草加工、艾茶、艾饼及坐垫制作、销售一条龙模式已经形成,年产值达1800万元。
三产区内,集乡村振兴、文化教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立体高效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综合体、猕猴桃展厅已全部建成;邓十线乡村画廊全长29.02公里,沿线建成“习风垂浪”等13个景观节点、7个小木屋驿站、12个“四美乡村”,并于2021年成功举办邓州市首届油菜花季双周游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拉动餐饮、住宿、交通和农副产品销售额9亿元左右。
目前,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用工量已达5000余人次,为附近280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在自身增收增效的同时,也为周边7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200万元。
“三产融合的目的,在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真正使农业‘接二连三’,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经过5年多的实践,我们的三产融合蹚出了新路子、融出了新天地,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党工委书记李冲说。
丰收节现场掠影
大型收割机开进红高粱田间,准备开镰收割
高粱丰收进行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