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张成亮陈远志
“河南村地处瓢梨之乡,前些年空享美誉却没饭吃。”近日,泌阳县马谷田镇党委书记武方民说,“河南村虽然有7000多亩种植面积,但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村民自由种植传统农作物,土地瘠薄产量低,规模小价格低廉。”
河南村的出路在哪里?河南村党支部书记余永立望着起伏的荒岭,急在心头。他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集思广益寻找出路。大家一致认为,依托瓢梨之乡的优势,发展林果业,振兴河南村集体经济是最佳选择。
唤醒沉睡的荒山野岭,发展林果业,让荒山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2012年,余永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齐心协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到了困扰河南村的问题--想发展却没有经济基础。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余永立对症下药,决定借水行舟,利用在外成功人士,助推本村经济发展。他经过排查和了解,发现本村外出青年余强在洛阳创办的亿盟实业公司实力雄厚,就立即前往洛阳找余强商量发展村集体经济事宜。余强对生养自己的河南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即决定全力支持村“两委”的决定。随后,余永立和班子成员又先后到漯河、信阳等地考察果苗和果园管理等。
2013年春节刚过,余永立就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动员群众整地挖坑,种植果树,发展经济。没想到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哼,瞎折腾,就这鸡不下蛋的穷山沟,还能发展经济?”
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余永立和村“两委”班子力排众议,一边带头整地,一边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村“两委”班子终于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并于当年大面积种植了丰水梨、瓢梨、石榴、桃等果树3000亩,从而打破了村里果树种植小而散的格局。
2017年,河南村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首次实现收入9万元,2018年收入30万元,2019年收入40万元,2020年收入50万元,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产业兴旺在河南村,已变成现实。
村民韩永城说:“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走着路就能上班,这正是我想要的幸福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