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宋广军通讯员化红军康晓灿)近日,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4000余亩柿子迎来了丰收,整个山坡被染成一片金黄色,远远望去,柿子树高低错落,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刘门村地处山区,曾是个日进斗金的煤矿村,后因资源整合、煤矿关停而成了省定贫困村。如何从“靠”资源“吃”资源的老路中走出来?该村“两委”干部从村里坡上沟边零零散散的柿树上找到了答案。
山上雨水少、日照多,村里老人们说,柿树种植在这里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于是,村干部开始带着村民们外出考察、反复试种,经过三年的培育和摸索,2015年成功引种了尖柿品种,结出的柿子个大肉多,晾出的柿饼软糯香甜,不论是鲜柿还是柿饼,很快都卖了个精光。
尝到了甜头,村民们种柿树的热情更高了。在村党支部的引导带动下,该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先后成立了5个农业合作社和1个“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村民则以土地流转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公司,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并陆续培育出尖柿、黑柿、水果柿子等20多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叶茶、柿子醋、柿子酒等多种产品,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刘门“柿”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们将持续挖掘、用好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引导鼓励各村发展特色经济,打造产业龙头,拉长产业链条,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产业经济智慧化、现代化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磨街乡党委书记孟晓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