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四治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把握五大维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以“四化”强“四链”助推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新设专区让企业享受VIP待遇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19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1-18

河南乡村“四治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河南科技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程传兴李琳吴盼秋陈豪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基石,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强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治理成效不断提升。在工作中如何使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在相互协调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四治融合”的整体效能,成为今后推进河南省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难题之一。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四治融合”的全面领导,推进乡村“四治”协同发力,促使农村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加快构建和谐有序、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一、河南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实践探索

(一)丰富民主监督方式,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村民自治是实现基层民主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方法,提出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在乡村社会内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解决基层“两委”矛盾问题。在新乡出现了村民代表提案制,形成了村民代表提议、村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的工作格局,避免了由村级各类组织内部因职能产生的矛盾,从制度上解决了党在农村如何执政、如何领导村民这一重大问题,促进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济源示范区以“1225”为服务载体,推行以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村级班子主要负责人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解决村级权责边界不清晰、程序不规范、监督约束难等问题,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二)加强法律服务供给,开展法治创建活动

法治是“四治融合”的根本保障,乡村社会中需要大力运用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解决乡村社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河南省严格落实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法治创建活动,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基层法治的重要抓手和制度保障,将法治文化、黄河文化、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

南阳市将“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南阳市司法局通过举办讲座、以案释法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指导“法律明白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并组建法律顾问团定期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实现群众需求与法律服务“零距离”,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道德素养

德治是“四治融合”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河南省持续探索乡村德治建设,持续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工作,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大别山精神,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群众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息县弯柳树村以道德讲堂为主阵地,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村民学习德孝文化,每年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好乡贤”等先进表彰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持续提升群众道德素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二、河南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一)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村庄空心化、村民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乡村人口数为4304万人,比2020年减少127万人,相较2012年下降22.17%。乡村人口减少导致村民自治面临无人可治的局面。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村庄内部逐渐出现贫富分化,邻里关系日渐生疏,矛盾纠纷频发,这些都给村民自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村庄存在村“两委”选举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村务公开缺乏透明度或公开内容过于笼统、公开不及时等问题,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实,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阻碍和谐乡村的构建。

当前河南省在乡村法治方面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较少,宣传模式单一,法治文化氛围不浓,部分农民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矛盾纠纷,遇事“讲人情、讲关系”的思想普遍存在。2020年河南省法律援助机构有278个,咨询人数达806347人,获得法律援助的受援人数为151958人,仅占咨询人数的18.84%,可见当前河南省法律服务供给远远不足。

德治是乡村治理的价值支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发生改变,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逐渐出现,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日趋弱化。

乡村数字治理刚刚起步。2020年河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为37.9%,2019年,河南省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的行政村为51.74%、党务公开的行政村为51.86%、财务公开的行政村为49.43%,三者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省在利用数字化技术落实村民自治,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有待提升。

(二)“四治融合”机制尚未建立

“四治融合”要在区分各治理方式作用范围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不同的功效,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治理效能。但当前,河南省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重“四治”轻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多的是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分开而论,强调各自的治理效能,缺乏对“四治融合”创新机制的建立。

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乡村“四治融合”的重要支撑。河南省村党支部书记60岁以上的占比为14%,46岁至59岁的占比为63%。学历方面,村党支部书记中高中学历占比为56%、大专学历占比为18%、本科及以上占比仅为3%,村“两委”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为14.8%,现有党员面临老龄化、能力不足的状况,与新时代乡村治理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乡村“四治融合”需要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参与,需要引入社会资源、外部人才,为乡村注入活力,当前的乡村治理模式更多的是政府主导,忽视了新乡贤、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或其他社会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进行,极大地阻碍了多元主体治理效能的发挥,制约了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的建立。

三、河南乡村治理实现“四治融合”的路径

2022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四治融合”为基础,优化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结构,是一项复杂、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应当坚持整体、协调的观点,构建满足河南省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要以当前省内乡村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认真总结和分析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种不同类型的治理功效,既要有效发挥每一种类型的治理优势,又要弥合各自功能的有限性,做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善治。

(一)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建设成效

第一,激发村民自治活力,保障村民协商议事权利。根据当前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热情不高的局面,要认真总结河南各地的好做法和经验,创新村民自治方式,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村庄的感情,激发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丰富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方式,以解决村民权利悬置问题。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及时准确地公开村级各项权力运行过程,定期督察权力运行情况,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确保村干部廉洁履职、规范用权,以村级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乡村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第二,凝聚乡村法治力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合理利用村庄已有的党建文化设施,推进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培育村干部、网格员和新乡贤等成为法律明白人,组建村居法律顾问团队和基层矛盾调解组织,有效化解群众矛盾,保障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注重乡村德治教育,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加强德治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村民形成“讲道德、守道德”的良好社会风气。基层干部带头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负责红白事管理工作,把文明创评融入乡村治理。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用更加完善的村规民约规范引导村民的行为,利用乡贤的影响力教育引导村民,培育文明乡风。

第四,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创新数字治理模式。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遵循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的“一村九园”建设规范,推动“互联网+党建”、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构建和谐有序乡村。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深化协同运作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四治融合”

第一,党建引领是有效推进“四治融合”的政治保障。以“四治融合”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要求不同治理模式之间相互协调、彼此促进。新时代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要全面开展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双强”标准选好配强党支部,可从返乡大学生、高素质青年农民和新乡贤等范围内选拔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等主题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统筹运用四种治理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第二,协同运作是有效推进“四治融合”的目标导向。要想真正发挥“四治融合”的最大治理效能,就要发展完善政社合作治理方式,激发新乡贤、农民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多元组织体系,推进各组织之间协同运作,将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整合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并充分建立协同激励机制与惩罚监督机制,确保各组织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协力解决农村基层内部利益矛盾,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创新治理方式是有效推进“四治融合”的动力来源。推进乡村“四治融合”方式创新,就要聚焦河南省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探索与农村发展实际相契合的方式方法。

首先,按照“四治融合”要求,丰富村规民约内容,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明确村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可以推动村民自治,也能作为处理邻里矛盾的规矩,相当于村里的法律,发挥了法治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对村民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其次,运用数治实现与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一是实现自治方式创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村民可在网上传递信息、表达民意、监督村级权力运行,有效推动村民网络化参与乡村治理,解决了村民主体的“不在场”困境。二是加强数治与法治融合,实现法治方式创新。创新推进“互联网+法律顾问”建设,联合法律院校和法律服务机构,整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微信群、法律服务App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以满足群众多样化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数治与德治融合,实现德治方式创新。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三会一课”等意识形态教育,以图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之美,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C38)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