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普 发挥中医药优势减少儿童致残率严防不合格农资流入市场图片新闻正阳县 粤港澳大湾区签约13亿元项目省财政下达资金2000万元支持妇女“两癌”救助让群众当文化主角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做强做优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延津小麦产业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50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09

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延津小麦产业

--访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孙玮通讯员杨广玉常泽辉杨志刚

3月2日,阳光普照,气温升高。在延津县高标准农田里,望着万顷绿油油的麦苗,种粮大户李长军心潮澎湃。

李长军说:“虽然去年春季雨水不足,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中的节水灌溉工程,小麦长势依然良好。2022年小麦产量高、价格高,赚钱了!”

粮食的稳产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已经成为延津县粮食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强筋小麦看延津”。地处豫北平原的延津县,在小麦产业领域曾创下七个“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延津县总人口52万人,县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万亩。近年来,延津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等荣誉。

截至目前,延津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今年又投资9亿元对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30万亩。

延津县的高标准农田是怎样建设的?小麦产业是如何升级一步一步形成的?如何升级小麦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对此,记者采访了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

融合5G技术

让高标准农田更智慧

李泽宙说:“多年来,延津县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耕地保护线;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延津县将农业生产与5G技术、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创建了“建”“管”“运”“产”“服”五位一体的智慧平台,通过建设、管护、运营、产销和服务五大板块,打造了全县农业智慧大脑,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

今年,延津县建设的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涉及塔铺、石婆固、魏邱等乡(镇)。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要求,融合5G农业先进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

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突出特色是:坚持“节水优先”,多种智能灌溉模式,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喷灌智能控制系统有机融合,用较小灌溉定额对农作物进行浅浇勤浇,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灌溉效率提高30%。

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集中分析处理智慧农业科技监测站采集到的农业数据,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做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

2月10日,延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查看小麦苗情时,发现了虫害,技术人员通过智能定位终端获取其活动地点、轨迹、习惯,然后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置好农药喷洒计划,不到半个小时,有可能发生虫害的200亩麦田全部作业完成。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实现了延津县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控,实现节药、节水、节肥、减排,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高效。

据统计,延津县普遍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后,每年可节省65%左右的人工成本,平均粮食产量增加了30%左右。

强抓科技

深挖粮食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产量是关键。

李泽宙说,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只有用好科技这把利器,才能真正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有限的地才能多生产粮食。

为打造藏粮于技高地,延津县借助院县合作,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延津县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雷振生、郭天财、许为钢等20余名小麦育种、栽培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提高“三农”决策的科学性,为延津农业把脉会诊解难题。

近年来,延津县还建成遗传改良育种中心、共享实验室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21年,本土企业金粒麦业新审定小麦品种“豫金麦017”1个;繁育推广的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延津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积极落实减肥、减药新方针,重点推广优质小麦品种、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绿色防控成熟技术,达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优质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围绕“中国第一麦”特色优势产业,延津县建立2个培训中心,通过“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涉农创业者,分层次、按类型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目前,全县已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6000余人次。

科技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赋能,吸引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80后、90后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来,成为粮食种植、稳产增产的“生力军”。

建管并重

确保工程长久效益

李泽宙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延津县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河南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指南》等设计规范,确保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延津县按照“全县一盘棋、措施一体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则,打破乡镇界限,综合统筹田间道路、水利灌排、林网防护、电力配套等工程项目,“田、路、井、渠、电、林”等基础设施全部达到高标准。

同时,延津县注重现代农业与现代化农村建设彼此融合,实现村庄农田水网、路网、林网、电网的互联互通;重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真正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农业公园”,提升农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延津县专门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在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全面加强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严格督导安全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高压线,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也是监管的重点。延津县组织多方力量,从原材料采购、工序管理、过程管控等各环节“严防死守”。

李泽宙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重建轻管现象对高标准农田建后作用的发挥有一定影响,因此,延津县建立健全建后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落实管护资金。

延津县在高标准农田管护上建立了“县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级落实”的建后管护机制,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将管护工作制度化,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管护责任人。

延津县把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确保项目工程长期高效率发挥效益。

高效融合

让产量变成效益

粮食产量如何变成粮食效益呢?延津县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全产业链模式谋划小麦产业发展,推进粮食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把小麦全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粮的格局,培育了以国内顶尖粮油企业为龙头的加工产业集群。

延津县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鲁花集团、克明集团、广西桂柳牧业、豫粮集团等4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落户延津。目前,全县有粮油加工企业48家,年可加工面粉100万吨、优质挂面80万吨、速冻和方便食品10万吨、花生油10万吨,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

延津县优质的小麦资源引来了中储粮、中粮、京粮、豫粮以及国际四大粮商来延津收储小麦。全县现有粮食储备库总仓容150万吨,集聚了鲁花集团、克明集团、豫粮集团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家,打造了精益珍等中国驰名商标4个。

延津县积极推动延链补链,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种子、物流、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等20余家配套企业稳定生产和运行。

帝益麦种业、黄淮冬麦科研农场等企业年繁育小麦种子2亿斤;圆通物流等物流企业年分拨能力超过200万吨;小麦产业园区内的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年资源化利用小麦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达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入驻园区的泰国正大、广西桂柳牧业等一批畜禽企业年饲料化农副产品30万吨,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

延津县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现有“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正在聚力塑造“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品牌;依托县域内8万亩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在延津抬头可见。

“目前延津县小麦产业园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全循环发展模式,延津正在探索靠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李泽宙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