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巩义市洛滨路工程 跨河桥梁主体完成维护参观秩序做好安全保障修武县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灵宝市让沿黄群众就业有术废弃坑塘变鱼塘筑梦航天启航未来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新人猪肉价格低位震荡 蔬菜价格延续跌势新乡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位居全省前列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676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4-13

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育新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杨建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理念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应清晰理解“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有效探索“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育新人。

一、“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

“大思政课”理念不是“飞来峰”,不会横空出世,而是汲取历史营养、立足时代课题、遵循学理规律和青少年发展特点而提出的,是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中生成和不断发展的思想成果。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大思政课”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少年认清“来时路”、走好“脚下路”、照亮“未来路”,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是“大思政课”生成的历史逻辑。

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大思政课”生成的理论逻辑。“大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政课,其原理、内容和方法必须牢牢扎根于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铸魂育人,坚定理论自信,是“大思政课”生成的理论逻辑。

实践是理论之源。“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伟大创新孕育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统一中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中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用这一理论铸魂育人,武装新时代青年。

“两个大局”是生成“大思政课”的现实逻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正在深刻演变。作为世界重要一极,我国深度参与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的演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爬坡过坎”的挑战。“两个大局”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但充满变数与危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但充满挑战与风险。“两个大局”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现实,要求引导青少年认清形势、肩负起时代使命,是生成“大思政课”的现实逻辑。

青少年全面发展是“大思政课”生成的价值逻辑。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状态最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加速形成,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是“大思政课”生成的价值逻辑。青少年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也最有可塑性。“大思政课”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精确把握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准对接青少年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和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要充分发挥社会现实资源教育功能,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鼓励青少年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大思政课”的基本特质

宏大的视野。“大思政课”不是课堂之大,而是视野之大。“大思政课”要求有广泛开阔的视野,既要“视通万里”,又要“包罗万千气象”,具有宏大的视野和深厚的历史视域,既能贯通古今、融通中外,又要气吞山河、理直气壮。“大思政课”既要融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部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讲好国内故事,在国际比较中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既要有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实践关照,又要有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广大的时空。“大思政课”要求突破传统时空概念,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横无际涯的新时空观。“大思政课”既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某一特定阶段,还必须贯穿于个人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全时段,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时间之流中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地开展教育。“大思政课”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将教育空间延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域,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中层次分明、差异一体地开展全方位教育。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压缩教育时空、无限延展教育场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供应量、精准度和覆盖面。

博大的内容。“大思政课”要求既遵循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又必须大量吸收人类一切思想和文明成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现实难题进行教学内容转化,解答学生疑惑。但是“博大”并不意味着“泛化”,还必须要求“精深”,要将思政课内容的宽广度与精深性紧密结合起来,大到无极、深到无穷,达到“惊涛拍岸的声势”和“润物无声的效果”。

灵活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思政课”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广泛开放性,提倡结合实际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要求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等重构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多元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注重家校合作”“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求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形成协同育人目标体系和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形成多主体育人合力,把思政铸魂融入青少年发展全过程全方位。

更大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要求破除死板的、教条的形式和乏味的、枯燥的内容,倡导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

三、“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善用“大思政课”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我们只有创新思维范式,弄清核心要义,把准核心关键,从多方面着手,重构思政课新形态,才能把“大思政课”讲得更有温度、更有力度和更有效度。

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学校党委要把“大思政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牢核心关钮,明晰基本路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围绕“大思政课”工作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改革组织管理体系,严格责任落实机制,推动思政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提高教学能力,重塑评价体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按照“全课教师”“全优教师”“全能教师”标准培育“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教学内容转化能力提升计划”等工程,设立“思政课教学改革专项”等项目,重构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围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增强,重建思政课教师荣誉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获得感。创新思政课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进职称晋升、专项津补贴等综合改革。构建“四维联动”融合机制,发挥“大思政课”整体育人功能。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部门工作考核、课程思政评价彼此联动,发挥综合评价导向作用。

做好结合工作,创新教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推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汲取丰厚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推进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拓宽实践渠道,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桃花源”,走进火热社会、深入现实生活,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心理期待。要将思政课与国际比较相结合,将中国问题的解读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世界大变局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工作联动,形成合力机制。依据育人要素结构需求和力量聚集需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大思政课”生成机制。坚持贯通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培养体系内部密切联动。加强协同性,以“大思政课”建设为中心密切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育人工作配合,实现组织系统内部紧密联动。注重整合性,调动家庭、社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主体作用,畅通融入渠道,建立最广泛的合作机制,实现教育参与各方相互联动。突出创新性,建强“资源平台”,畅通网上思政,打造“融媒平台”,提高思政供给,建好“交互平台”,提高思政热度,实现不同教育渠道互相联动。注重发挥信息技术渗透作用、支撑作用和优化作用,全方位技术赋能“大思政课”。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1VSZ024】阶段性成果)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