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包括乡镇志、村志在内的史志编纂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奋斗。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建设,文化为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在助力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大潮中,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局。河南史志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大力推动村史馆的建设和乡镇村史志的编纂工作,还原历史记忆,留住美丽乡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汲取精神营养,增强文化自信,服务乡村德治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史志力量。
赓续乡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序言中强调。
乡村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乡规民约、传统习俗、手工技艺等构建起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的乡镇志、村志,它在记录乡村文化、留存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等方面发挥着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作用。编纂乡镇村志有助于传承发展乡村文化,让悠久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
民政部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有乡级行政区3 .8 万个,村委会49万个,村民小组395万个,与民政部2011年数据相比,全国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数量分别减少了10%或接近10%。乡村急剧萎缩,农村原有的山水、树木、农田交织在一起的田园风光已失去原有风貌,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地名典故、乡风民俗、方言俚语、俗曲小调、鸡鸣犬吠、茅屋农舍已经或将要成为消失的文明。
2012年,安阳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即将“消亡村”村志编修工作。至今共编纂出版81部乡镇村志,其中,乡镇志36部、村志45部,以对今天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把即将“消亡”的村庄记载下来,为记录安阳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留存了珍贵资料。
2015年7 月20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郑州市村庄变迁史编写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对于拆迁改造的村庄,要做好资料留存,所有拆迁改造村庄都要规划建设或设置村史馆。同时,郑州市政府决定启动拆迁改造村庄变迁史编写工作。
政府下文主导修村级史志,这在其他地方前所未见。随后数年间,郑州市史志办以名镇志、名街志、名村志文化工程为抓手,努力打造新时代精品佳志,完成35部乡镇志、街道志和村志的编纂出版工作。郑州市各开发区、县(市、区)则相继推出了一批保护乡村文化资源、留住乡村记忆的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志,这对郑州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郑州市金水区陈砦村,它既是郑州市历史悠久的村庄之一,也是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活标本”,辖区内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和陈砦花卉批发市场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陈砦村志》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活标本”的独特优势,志书编纂篇目设置科学合理、内容记述突出“名”和“特”、资料来源丰富多样等特点,入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
借鉴历史智慧实现以文化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复兴文库》所作题为《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序言中强调。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古往今来,地方史志一直是认识地情、了解地情、把握地情,明优势识劣势,进行科学决策,推进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权威的参考资料,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总是喜欢阅读当地的县志、府志。乡镇志、村史村志等史志书籍,乡土气息浓厚,文化意蕴悠长,内容全面翔实,其中蕴藏的巨大资源优势、宝贵的历史智慧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供准确的资料信息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村史编纂工作是文化振兴、打牢乡村文明根基的重大工程之一,也是记录乡村历史变迁和发展进程,传播乡土文化、传承民风家风、留住乡音乡愁的重要载体。河南省乡镇村志编纂工作从2015年开展以来,全省乡镇村志出版乡镇志334部、村志682部,记录镇村历史、传承农耕文化,把根植于广大农村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激发出推动乡村振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编纂乡镇村志期间,史志工作者站在社会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角度,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对当下乡村社会变迁、改革发展、文化传统等作出全面、系统、客观的记述,一方面广泛动员本镇本村农民回顾、追忆各自家庭、家族的历史,总结归纳家风、村风、乡风,梳理“创造了什么”;另一方面可以“入书为荣”“有书为证”,让自己家庭、家族的事迹和杰出人物能够写入乡镇村志,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同时,收集整理乡村历史、乡规民约、家族变迁、族谱家训等乡土文化,既传承保护乡村历史文脉,又培育“新乡贤”文化,实现地方史志以文化人的功能。
留住乡愁记忆赋能乡村振兴
“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划要求,河南各地史志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指导筹划镇情馆、村史馆论证、设计、布展中,着力突出不同乡村特色,深度挖掘各乡村独具特色的乡村历史,以实物展陈、图文资料、视频影像等形式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展示名人志士的感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努力让镇情馆、村史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和基地,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在宝丰县,一直将志、鉴、库、馆、网建设,置于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文化战略大局的位置来谋划。自1947年宝丰解放至今,共编纂2部《宝丰县志》,整理旧志3部,出版《宝丰年鉴》16卷,乡镇志已出版2部,稿本3部,正在编修进入评审2部,村志4部,建村史馆20多个。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馆藏志书最多的民营方志馆--宝丰方志博物馆。2021年,建成目前河南最大的县级方志馆--宝丰方志馆,占地3451平方米,展览面积1700平方米,采用文字2万余字、图片266张、多媒体26分钟等方式多视角展示宝丰历史与现状。2022年,宝丰县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史官”设到村一级试点工作,打通史志下延到乡村一级“最后一公里”难点、焦点、堵点的体制机制,让乡村“史志”文化的春天开出绚丽的花朵。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建成村史馆31个,民俗馆、农耕文化馆35个,其总数占全县行政村的30%。
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省共建成村史馆1027个,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全省村史馆(室)建设,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经研究决定,每年将在已建成的村史馆(室)中,选取一批能够充分展示“涵养乡风、留住乡愁、助推振兴”的村史馆(室)作为示范点予以挂牌,并加强对村史馆(室)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发扬村史馆(室)建设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六研究处汪朝霞张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