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闽商闯西峡为何“风景这边独好”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五星”支部建设和美乡村水利部部署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抓好秋田管理措施落实 扎实推进秋粮单产提升央企省企走进中原农谷河南再添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023年我省中职教育招生启动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43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7-24

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五星”支部建设和美乡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冯艳华杜鹏张静

7月19日,午后的小雨把沙澧大地炙热的气温瞬间降了下来,经过雨水的冲刷,绿树环绕下的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显得格外清新。村中一处废弃的老宅院内,竹竿支起的架子上长满了豇豆,生机盎然。

“按照市里和区里提出的建设和美乡村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我们因地制宜,计划把这处老宅院建成咖啡屋,沿村子河边修花海景观路,在村中建设党建广场游园和返乡创业园区。”老应村党支部书记应朋伟介绍说。

村里要建一个咖啡屋,这在村民眼里还是个新鲜事。但在应朋伟眼中,这是为村里将来发展乡村旅游铺路。正是凭着敢干敢拼善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应朋伟带领老应村发展小米、金丝皇菊等种植产业,组建合作社、修路、建村室,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示范区唯一一个“五星”支部村。

今年以来,漯河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基层治理要求,以实现支部建设过硬、特色产业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民风淳朴、乡村治理有序为总体目标,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构筑特色的基本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激励群众参与,集中建设一批和美乡村。

老应村就是漯河市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五个试点村之一。

发展规划先行绘就和美乡村图景

建设和美乡村,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市里提出的基本思路,6月21日,示范区邀请市委组织部、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文广旅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到老应村实地观摩,论证和美乡村总体规划。

“区里召开如此规格的和美乡村论证会,目的是根据老应村的发展现状,结合村里的土地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展示等,对村里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把这个‘五星’支部村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为下一步的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提供建设样本。”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刘承篪说。

发展规划论证过了,示范区瞄准地方特色产业,建立龙头企业精准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老应村通过绑定机制,流转土地2600余亩统一种植,带动集体年增收达80余万元,既提升了种植技术,又规避了市场风险,村里自产的“柳塔湖”小米畅销省内外,品牌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我种的水果花生比一般花生每斤多卖1块多,大棚内种的桃子在‘五一’前采摘,一斤能卖到8块多。”在姬石镇韩庄村,70岁的王春林带头成立了漯河市智博巨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近1000亩耕地,除小麦育种外,还种有大棚桃子、水果花生、猕猴桃等,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不同季节卖出不同的农产品,还带动周边村子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在一系列政策的促动下,示范区依托“五星”支部创建,已培育出老应村“五星”支部村、黄赵村“全国文明村”、姬石村“全省文明村”典型,南街村的花卉苗木、老应村的富硒小米、胡桥村的吊瓜、陈庄村的水果都已初具品牌效应,各个村的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美乡村夯实了基础。

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和美乡村成色

“市里明确提出建设和美乡村的产业和、生态和、文化和、治理和、社会和‘五和’标准,我们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创新党建服务新模式,开通‘老家情怀民呼我应8890’便民服务热线,把社会和作为最终的落脚点。”示范区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长春说,区里高标准改扩建老应村、黄赵村等一批村级党建综合体,实施“三群三单”工作法,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为深化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一体化使用”机制,示范区明确专职村干部选任条件、日常管理、考核和退出机制,真正让村干部坐下来、动起来,扎实推动各项村级事务顺利开展。

目前,全区30个行政村划分224个网格,明确1102名网格员,将党建工作、人居环境、安全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等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基层服务“一张网”。

今年以来,全区2300余名党员主动承诺为民服务事项2600项,已完成80%以上,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和美乡村亮色

“你们看看,俺村里环境不比城里差吧?比城里空气好,还比城里凉快!”当天下午6点钟,在姬石村村头的一棵有260年历史的皂角古树下,村民姬继成正在和几个邻居一起纳凉,言语中充满自豪感。

姬继成家旁边是示范区投建的日处理170吨污水的物联网云控制污水处理站。与其说是污水处理站,倒不如说是村里的景观游园--站内外被绿草和景观树包裹着,新式泵房外围毫无异味。邻近的水池里,一大片荷花开得正艳,对面村民家墙壁上硕大的红字“打造生态宜居村助力‘五星’支部创建”掩映在青翠的竹林中。

像姬石村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在示范区总共有21座,再加上新改户厕6000多户,总体上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出路问题。

为推动“五星”支部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示范区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根管子连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实施方案,聚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围绕安全饮水、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基础提升等关键环节,加大财政投入,谋划各类项目16个,覆盖全区30个行政村,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整体大提升。

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景”的原则,示范区创新采用EPC+O(施工设计运营总承包)模式,委托专业设计团队,在村庄原有环境基础上,逐村设计村庄整治方案,建设“三微”小园3162个、游园36处,种植乔灌木6万余棵,实现景观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群众“看得见绿水、望得见蓝天、留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培育文明乡风彰显和美乡村特色

为摘得“文明幸福星”,进而通过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在示范区的总体部署下,各个村已签订《移风易俗树新风责任书》,建立“一约五会”,实行村民自治,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引导和规范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仅如此,示范区今年开展送戏曲下乡、送公益电影下乡等“舞台艺术下基层活动”200余场次,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宣传活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文明新风尚带来的幸福感;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模式,高标准改造提升1个日间照料中心、2个乡镇敬老院和27个村级幸福院,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养老体系全覆盖。

为探索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示范区以“三零”创建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纵深推进“平安法治村”创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争星摘星中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我们将按照市里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把工作任务具体化、台账化,按照时间节点分步实施、加快落地,做好要素保障,塑造乡村品牌,让理念的更新转化为持续推动全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