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玮通讯员杨广玉李峥黄西亚
7月20日,在周口市淮阳区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看着自己种的3000亩玉米、大豆长势喜人,种粮大户王建国心潮澎湃。
“秋庄稼不能缺水!我今年种植的3000亩玉米、大豆都在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田地里都安装了固定自动喷灌设备,浇灌很方便。”王建国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是重要一项。
王建国拿出手机一点,远处的田间喷头自动打开,他说:“我根据墒情设置浇水时间,浇完自动停止,水肥一体、混合喷洒、节水节肥,现在种地也成了轻快事!”
淮阳区的高标准农田是怎样建设的,又是如何管理运营的?
淮阳区区长王献超介绍,淮阳区户籍人口149万人,耕地面积140.9万亩,近年来,淮阳区严格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高站位“抓”、高水平“管”、高效益“融”,提升设计高度,提档管护精度,加快增收速度,全力构建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近年来,淮阳区先后获得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产油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截至目前,淮阳区累计投资17.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2%,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大幅增产增效,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20亿斤以上,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农田提质增效提高粮食产能
王献超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
近年来,淮阳区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坚持“向科技要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在打造智慧农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的方式,实现大型农业公司与农民携手种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2022年,淮阳区投入资金6亿元,按照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标准优化“三高”和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投资多元化、灌溉节能化、土壤优质化“九化”标准,在9个乡镇47个行政村建设1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了“模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监测,集约化管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技术集成、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夯实了粮食稳产增产根基,逐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企业增效、集体增益的“五增”目标。
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淮阳区采用智能物联网新模式,利用全覆盖的5G网络,建立“四中心一平台”智能物联网。充分应用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化了灌溉方式,配备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了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墒情实时监测报告和施肥、灌溉的远程自动控制。目前,淮阳区已建成各类智慧型喷灌区15个,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15个、病虫草害监测点5个。
目前,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业生产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以上,土地生产能力提升10%。
抓良田强科技落实“藏粮于技”
王献超说,要实现粮食生产中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目标,必须实现“藏粮于技”,必须紧紧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为打造“藏粮于技”高地,淮阳区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知名学者为淮阳农业把脉会诊解难题;他们开展示范试验,打造科研基地,设立新品种试验田,目前,全区已推广新品种42个。
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淮阳区大力实施推广耕地质量监测、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科学施肥,精准施药,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积极落实减肥、减药新方针,重点推广优质小麦品种和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绿色防控等成功技术,主推“一高、二优、三防”集成技术,达到了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优质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淮阳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由淮阳区农投公司主导,通过“运营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农业农村局+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七方合作,形成了规划、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护一体化“七方联结”高标准农田运营模式。每亩地流转费用1200元,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管理费100元;同时,还有16000余人通过务工增收,实现了群众、村集体、企业三方都有收益的“三赢”局面。
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问题,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使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的基础设施,真正变成村级集体经济的资产,最大限度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质量管理建好民心工程
王献超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淮阳区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高规格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深度优化设计方案,合理控制投资成本,有效降低管理费用,有序推进工程进度。区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部门,从人员、资源、财力、精力等方面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倾斜,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中,淮阳区坚持把指挥部建在田间地头,每个项目区均设有工程建设指挥部,区、乡(镇)同步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各项工作具体化、节点化;实行严格的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目标责任,实现了工程协调、施工和交接“三个无障碍”,确保项目工程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见效。
淮阳区在高位统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区级监管、乡镇管理、专业监理、群众监督和第三方质量检测“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严格项目投资关、技术关、进度关、监理关、验收关,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和廉洁工程。
创新管护机制确保长久效益
王献超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长久发挥效益,避免“重建轻管”现象,淮阳区制定了《淮阳区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实施方案》《淮阳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建立健全“区负总责、乡镇监督、村为主体”的长效管护机制,采取不同管护模式做好高标准农田项目设施的管护工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得好,管护得好,运营得好。
淮阳区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600万元,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把农田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护资金和责任下放到乡、村,实行属地管理;区管护办负责组织领导、技术培训和督查考核。乡镇成立管护办,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固定2名专职人员,负责辖区设施管护。村级设立农水管护员,由1名村干部兼任,组织本村农水协会,负责全村的农业灌溉集中服务、巡查维修,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人员灌溉难问题。达到了农田设施科学利用、长效管护、节水惠民的良好效果。
高效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升级
王献超说,淮阳区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田质量与产业发展效益统筹起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淮阳区通过实施“育龙头、延链条、抓创新、促循环、树品牌”五项举措,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要素聚集强链、业态创新优链、科技创新补链和加工流通延链,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农业产业园、产业强乡(镇),推动农业产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目前,全区已建成1家国家级、8家省级、1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今年再创建1个省级、4个市级、200个区级现代产业园;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5135家,规模养殖场312个,种植大户195户。培育形成小麦、花生等10大产业链,带动20万亩优质小麦、45万亩优质花生、28万亩优质瓜菜种植和85万头(只)优质草畜牧养殖,带动6万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淮阳区还探索推行“龙头企业保销路、集体经济增收益、产业兴旺民得利”的新模式,大力发展黄花菜、优质大蒜、高油酸花生、芦笋等特色农业;不断建设完善涉农贸易平台、花卉交易中心和智慧农业物流中心,形成链条式、集群式特色发展模式。
“淮阳区将用足、用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各类政策和资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突出集中连片,打造整区域推进的新亮点;突出特色产业,打造高效益产出的新亮点;突出生态建设,打造美丽田园与特色乡村相融合的新亮点;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适应规模化经营的新亮点,实现淮阳高标准农田‘最靓颜值’和‘最大效益’。”王献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