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位处中国腹地的中原地区是人类陶瓷史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陶器,历经唐宋元明清数十代历史演化,形成了亚欧大陆最大的陶瓷文化圈--中原陶瓷文化圈,也是人类陶瓷史上规模最大、门类最丰富、持续时间最久的陶瓷文化圈。
唐宋时期中原制瓷业空前繁荣,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中国陶瓷生产空间格局形成。
7~13世纪,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国制瓷业达到巅峰,发源于河南的白瓷、唐三彩、唐青花、黑地白花瓷、绞胎瓷深刻影响并带动南方白瓷、瓷绘的兴起,宋代五大名窑中河南独占钧瓷、汝瓷、官瓷,达到历史巅峰。同时,中原陶瓷业技艺向南向北、向东向西流行,形成极具“中原禀赋”的全国性陶瓷窑场。尤其是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陶瓷史上出现了明晰的官窑生产体制类型、文人瓷,极大刺激和影响了中国陶瓷基本的工艺思想和审美取向,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陶瓷的生产格局和审美趋好。
明清时期至民国,中原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不再,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盛极一时的中原陶瓷业逐渐进入长期的低潮阶段。
【现状和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洛阳三彩、禹州钧窑、宝丰和汝州汝窑、开封官瓷、焦作绞胎瓷为代表的中原历史名窑,经历漫长的低潮期,逐渐开始恢复研制和复兴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钧窑、洛阳三彩、汝窑、官瓷、绞胎瓷等为代表的中原历史名窑充分吸收利用国内外陶瓷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研烧和生产出骨质瓷、高白瓷、建筑用瓷、卫生用瓷、花器等现代工业用瓷和日用瓷,行销海内外。
近年来,国家以文化战略高度催动打造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陶瓷文化圈在古文化遗址、古陶瓷遗址或废弃的公办陶瓷厂旧址上,纷纷兴建陶艺村、陶瓷小镇、陶瓷工业园、陶瓷文化园或古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等陶瓷创意园区,举办国际性陶瓷展事、学术研讨活动,以嵩山陶瓷文化圈为核心的中原陶瓷文化圈进入一个空前集聚化、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中原历史名窑呈现出繁荣复兴的势头,但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难以化解。
首先,中原陶瓷文化圈风起云涌近30个陶瓷创意园区,园区的大拆大建导致古文化遗址、古陶瓷遗址遭受严重破坏。
其次,陶瓷创意园区同质竞争恶性加剧,正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最后,一些陶艺村、陶瓷小镇等名目繁多的陶瓷创意园区借助国家优惠政策进行变相的文化地产开发,对古文化遗址和古陶瓷遗址以及农耕地造成极大环境压力。
【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战略考量,中原陶瓷文化圈各自为政、分散式发展,尤其近年来考古遗址公园、陶瓷小镇、陶瓷博物馆兴建高潮迭起,亟待国家或省级层面进行战略性整合,站在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国家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打造中原陶瓷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中原历史名窑的现代转型。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其一,建议河南省及中央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规划制订出台打造中原陶瓷文明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可行性方案,通过新建中国陶瓷大学,设立跨省、跨地区的专门行政机构,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原陶瓷博览会,举办中原陶瓷双年展,力推中原陶瓷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其二,统筹中原陶瓷文化圈内古文化遗址、考古遗址、古窑遗址相关公园、博物馆、艺术馆的规划、建设,严控低端重复、同质同类建设;控制陶瓷小镇、陶艺村、陶瓷工业园、陶瓷文化园规模,严禁侵占荒地、耕地。
其三,统筹中原陶瓷文化圈设立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古文化遗址联盟、古陶瓷遗址联盟、典藏中原历史陶瓷的博物馆联盟,由其向文化和旅游部申办开设文化旅游线路、高端研学,打造世界知名的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原历史名窑的传承保护和现代艺术创新。
(作者王洪伟,系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