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罡(右)在走访群众 李萌萌摄□本报记者李萌萌
“脚上沾满乡间土,心中常系百姓事。”这是鹤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第一书记邢罡,常常讲给村“两委”干部的一句话。
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是南太行山脉中的一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也是一个脱贫村。2022年8月底,邢罡被派到淇县黄洞乡石老公村任第一书记,他用一条“小板凳”联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山里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咋能有效地将党言党语、法言法语转化为村民通俗易懂的民言民语?”7月26日,刚刚安排完农产品销售的邢罡说,这是他驻村工作首要解决的难题。初出茅庐的他,走访时细心地发现,村民晒太阳、吃饭都要坐小板凳,他暗下决心要与村民保持一致,之后走家串户便随身携带一个小板凳,“小板凳”的力量很快让他和村民聊得热火朝天。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第一议题”,政治理论学习,“小板凳”工作法让他与群众真正坐到了一条板凳上,村民也亲切地叫他“小板凳书记”。
为团结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邢罡先后带领他们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人心齐了,共谋发展的话匣子也彻底打开了。”邢罡也“搬”出了强村富民的实招。
山区土地贫瘠,多是靠天吃饭。邢罡提起小板凳就往人堆里扎。“我家小米不好卖”“我家花椒没卖个好价钱”……村民的农副产品散装销售,不仅价格低,积压的农作物销售渠道也不畅通。
为有效“破题”,邢罡多方奔走于企事业单位、食品加工厂、包装厂、农户之间,注册了“石老公”商标品牌,由村委会统一到农户家中收购,进行统一包装、整箱出售。仅今年春节前后,该村各类农副产品销售额8万余元,村民的“钱袋子”越发鼓了起来。
夜晚的石老公多是“星星点灯”,山路崎岖不安全。邢罡协调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善款,为石老公村下辖的5个自然村安装100余盏太阳能路灯。“这是有咱村以来头一回晚上哪哪都是亮堂堂的。这‘小板凳书记’还真中。”78岁的石老公村村民庞东梅笑着说。
石老公建村以来,实现了所有自然村村内路灯全覆盖,村民的喜笑颜开就是对‘小板凳书记’的认可。
“小板凳”仅是方寸之间,却架起一座党与群众的“连心桥”,也是收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更是为民服务的“行动队”。邢罡搬着小板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联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奋力书写着驻村第一书记的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