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助推新文科人才培养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狠抓实干促“三进”润物无声育英才“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 有效推进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75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8-11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助推新文科人才培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岳争艳

高等教育在兴国强国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科占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半壁江山,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教育应精准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构筑以育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加快培育新时代文科人才,全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代表中华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历史遗产。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优秀特性是当代中国实现思想创新的源泉,滋养了“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一系列为世界所认可的现代智慧,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夯实新文科教育的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文科教育提供精神指引。文科教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例如怎样更好地理解社会与文化、增进人文关怀、发展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这些都可见于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先秦儒家、墨家、名家的洞见。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价值一直作用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在涵养、彰显中国精神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座永恒的思想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精神养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追求契合新文科教育的育人目标。中华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即以“人”作为一切活动的旨归和目的,如儒家以“修身”作为终生追求。儒家对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的维护,亦是靠人自身的自觉和自律。中华文化的这一思想理路与新文科建设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新文科建设是在传统文科教育的基础上,将成人、化人、育人工作推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在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要真正体现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将青年学生主观的精神需求和客观的发展需求置于首位,真正做到紧跟时代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文科教育指明价值取向。在当今的世界文明花园中,不同的文明形态百花齐放,各自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包容性引领我们树牢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以创新发展促进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处于历史新节点的新文科教育重在顺应新形势,主动求变,整合学科资源,促进跨学科融合,实现思想革新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跨文化研究人才,促进文明间的融通互鉴,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人。

全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关乎文化或审美本身,它与众多的学科和教学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发展新文科教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文科课程体系应体现均衡性原则,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在夯实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建立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应倡导通识性原则,在各个文科专业设置综合性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以提升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个性化原则,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面向部分学生开设更细化的传统文化进阶课程,培养各学科领域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推进新文科建设,师资力量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切实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涵养,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并授之以渔。从教师自身的层面来说,要主动学习、深入钻研与本学科相关的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古代典籍,从中汲取养分并思考如何结合实际进行现代转化。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做好组织工作,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名家学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水平;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以开阔眼界,加强传统文化素养。

构建高效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新文科教育要革新教学理念,拥抱新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高效、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讲授性教学方式之外,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合作、勤于操练,以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为抓手,切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运用在线学习平台,提升教学效率。结合中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房四宝、雕版印刷技艺、年画、篆刻等,打造体验式课堂,使学生身体力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追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