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树大通讯员赵明奇陈帅鹏
河南舞阳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全部开工、高效推进,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种植成效显著、示范推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持续保持20万亩,培育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成功争取国家级肉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项目,获中央奖补资金1100万元,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验收,绿网菌业科技产业园一期顺利建成投产……9月18日,行走在秋日的漯河市舞阳县,一派丰收的场景。
“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通过建强区域样板,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县委书记王彦民表示。
今年以来,舞阳县按照“育特色、建园区、提质量、促融合”的思路,大力培育发展食用菌、优质蔬菜、优质花生等特色优势产业,先后荣获国家肉羊先后荣获国家肉羊产业集群优势县、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等省部级以上荣誉50余项,一幅“农业强产业兴村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高标农田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核心基础工程。当天,走进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酒业集团原料种植基地玉米大田,一排由十组自走式喷灌管架相连而成的大型平移式喷灌机设备映入眼帘,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田间,极为壮观。
“这块大田总面积1050亩,通过手机远程操作,3天时间就能实现一次覆盖灌溉,而且化肥、农药等一并施加,极大地减少了成本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舞阳县贾湖农业有限公司大田负责人肖米仓介绍说,使用平移式喷灌机设备后,亩均成本减少50元,亩均产量增加100公斤以上。
作为舞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工程,平移式喷灌机设备总长520米,采取自走式平移移动方式作业,配置GPS导航、手机远程控制等数字化功能,适用于喷灌玉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兼备喷洒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水肥一体化功能,设备灌溉覆盖率达98%以上,喷灌节水30%到50%,灌溉均匀度达90%以上,在调节田间气候、提高粮食产能方面作用显著。
“按照‘稳产量、提质量、增效益’的思路,我们加快推进总投资5.3亿元、12.5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一期项目,统筹推进原有6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再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和竞争力。”舞阳县委书记王彦民介绍说。
今年以来,舞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抓手,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和“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舞阳县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模式上,探索推行“政府授权+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运营”的ABO模式,由政府平台公司与河南建投合作,组建项目实施主体--舞阳九韵建投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投融有保障、群众有收益、公司有利润”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高标准农田项目“重建、轻管、零运营”的问题;在融资模式上,项目实施主体按照“自筹资金+项目融资+奖补资金+运营收益”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既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还通过后期的土地指标平衡创收、奖补资金和运营收益,回收建设成本。
目前,总投资5.3亿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一期项目,公司自筹资金占比24.17%,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占比75.83%。项目建成后,可获得约1.88亿元的先建后补政策性资金,3969万元新增耕地收益,3亿元粮食产能提升收益,以及约3.56亿元的后期预计运营收益,预期实现静态收益3.42亿元。
“为破解以往高标准农田‘重建、轻管、零运营’的难题,在项目谋划初期,我们就着手研究项目长期运行的底层逻辑。”舞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吴蓬莱介绍说。按照“确定所有权、灵活使用权”的原则,该县坚持“提前流转或托管”“提前确定运营主体和运营方式”“提前把控灌溉设备质量”的工作方法,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为解决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大户、散户、企业、村集体及乡镇等利益关系平衡问题,该县因村因地制宜,实施村集体流转+企业托管模式,由村集体负责流转土地,企业提供托管服务,约定村民和村集体保底收益,明确村民、村集体和企业二次分红收益;实施大户合作模式,在不改变原有大户流转经营的基础上,和大户签订农事社会化有偿服务协议,约定大户保底收益和双方二次分红收益;实施散户直接托管模式,由农民直接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或托管服务协议,保障农民的保底收益,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以此模式,该县先后流转土地12.5万亩,形成了以县政府为主导、乡镇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大户为骨干、散户为补充、企业托管运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了组织健全、管理有序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确保了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联利联责、共同收益。
在运营管理上,舞阳县探索实施“公司统管、专业运营、多方监管”的管护方式,以舞阳九韵建投公司为主体公司,统筹项目区内设施的管护维修工作;河南建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委托方,为种植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售”的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县乡村三级联动,负责监督、检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设施运行管护工作和责任的落实情况,有效提高了水、田、路、林、沟等农业设施管护水平,确保了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技术成效显著
“这个技术非常不错,保底产量在亩均1600斤以上,增产效果非常明显!”9月19日,看着试验田里金黄饱满的玉米穗,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田园先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朝锁笑容满面地说。
走进试验田,但见连片的玉米密密麻麻、整齐有序,每排玉米之间的行距只够一人侧身挤入,一眼望去,每株玉米穗位高度大小整齐划一,植株翠绿不见虫斑,较周边传统农田玉米明显不同。
王朝锁口中所说的新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团队创建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从2019年开始,李少昆研究团队便在舞阳县开展水肥精准、品种筛选试验活动,试验点常年驻守博士生、硕士生,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模式年均培训种植大户1000人。今年,王朝锁的近300亩田地采用了该技术,他明年打算用这项技术种植玉米1300余亩。
“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我们将这块试验田里的玉米种植由原本的亩均4200株提高到6500株,通过科学管理,可较周边传统农田每亩平均增产200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
作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关键技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通过合理密植、滴灌和水肥精准调控突破了制约玉米单产提升的瓶颈。应用这项技术种出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匀,穗位低,耐密性好,不易倒伏,可以有力降低阶段性干旱、高温等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项新技术,可使玉米单产增加150~ 400公斤/亩,节水40%,节省人工70%以上;化肥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以每亩增产200公斤、玉米价格2.2元/公斤来算,每亩生产经营成本减少70元,亩收益增加500元以上。
9月13日,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该县大王村召开,黄淮海玉米产业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龙头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观摩、探讨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应用。会上,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共同签订了《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进一步加速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示范推广应用。
作为豫中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舞阳县夏玉米年均种植面积达45万亩,为加速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示范推广,该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先后整合各类资金650余万元,通过“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模式,整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16万亩,建设玉米百亩实验区1个、万亩核心示范区2个、千亩高产区10个,辐射带动示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房前屋后金银花和美乡村入画来
“我们对村里的沟边路边渠边、房前屋后田埂进行统一的翻整,种上金银花,并交由农户打理,不仅美化了村内环境,而且每年村民还可以额外增加采摘收入,一举两得!”9月20日,舞阳县马村乡放磨店村党支部书记王军亮说。
在村民朱振喜家门前,13棵金银花环绕房子大半圈,成了家门口的一个小花园,一棵金银花盛花期能采摘20斤左右湿花,以收购价5元一斤计算,13棵金银花一年可带来6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
为助推乡村振兴,2017年,王军亮在舞阳县“引凤还巢”政策的鼓励下返乡创业,流转30多亩地试种金银花,几年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到200余亩,年收入100余万元。为引导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扮靓美丽乡村,王军亮逐步探索,有了在村里种植金银花的想法。
“去年,俺家光金银花就卖了8万多元,亩收入8000余元。”提起金银花种植,村民陈丰霞笑得合不拢嘴。精心打理好自家种植基地的同时,王军亮不断摸索实践,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为村民们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动全村二十余户村民发展起金银花种植。
为了提升金银花的产量、质量、销量和效益,在县乡农业农村部门的精心引导下,放磨店村着力在“种”上下功夫,先后前往山东、河北等地学习,引进了最适宜当地气候种植的优秀品种,一年能开4茬花,使金银花的产量大幅提高。
“金银花一年两次采摘期,一次在初夏,另一次在秋初,与收麦收稻两个农忙高峰期正好错开,每年到采摘期,都会有100多名乡村闲余劳力到基地帮忙采摘金银花,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王军亮说。
种好金银花,蹚出致富路。为帮助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马村乡积极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金银花培育工作站,加大金银花种苗培育,积极引进配套生产设备,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短短几年时间,放磨店村全村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长至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30万元,金银花变成了村民兜里的“金疙瘩”。
“手捧金银花,手把金银抓”已成为村里老少爷们儿的共识。为建强产业引领、加速乡村振兴,马村乡制定实施金银花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将金银花种植推广到各村各户的房前屋后和路旁渠边、坑塘田埂,点线面全面发展。今年以来,全乡新栽金银花3万余棵,规划建设3条金银花庭院经济示范环线,带动了放磨店村周边10余个自然村集中连片发展,使金银花成为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致富花”。
种好“黄金叶”蹚出致富路
9月上旬,正值烟叶采烤工作旺季,在舞阳县保和乡大路李村,十几位村民正忙着进行打烟、上杆、装炕等工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从3月份种烟开始,我就在这里帮忙了,做一些浇水、打杈、打烟等工作,空闲的时候也不耽误忙家里的农活。”今年48岁的大路李村6组村民程征熟练地将烟叶绑上杆架,笑容满面地说,一天下来,她能轻松完成30余杆,每杆工费3元,平均每天都能赚100多元。
据大路李村党支部书记苏晓光介绍,烟叶种植比较依赖人工,每天都需要几十名工人帮忙,大部分村民一天都能赚100元,平均每人每月都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我们周边累计种植了430余亩烟叶,按往年行情来讲,每亩地毛收入在4000元以上,年产值能达170多万元。”苏晓光说,单靠烟叶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可额外增加3万多元。
为助力家乡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在舞阳县“引凤还巢”政策的鼓励下,2018年,退役军人苏晓光毅然回到家乡发展烟叶种植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230余亩。
“烟叶烤房用电替代后操作简单了,一个人通过屏幕就能完成电烤房的所有操作,而且每炕烟成本也较以前节约近1000元,干净方便又省钱。”苏晓光说,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号召,他去年主动将9间燃煤烘烤炉改造成电烤房,同时,购置全新电烤房20间,进一步提高了烟叶烘烤效率。
电烤烟房功率高、用电量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为确保烤烟过程顺利,舞阳县提前安排部署,组织国网舞阳县供电公司结合电烤烟房用电需求,深入全县烘烤房配电一线,对电烤房及供电线路进行梳理,加强设备隐患排查力度,为烟叶烘烤护航。
“这几间炕是前几天刚烘烤完的,马上进行分级打捆,你看看色泽,肯定能卖上好价钱。”苏晓光笑容满面地说。透过玻璃面板望去,一片片金黄色的烟叶像金箔纸一样挂满烟炕,象征着今年的丰收。
种植烟叶是个技术活,为提高烟叶品质、增加村民收入,舞阳县组织县农技站、烟站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从育苗移栽开始,做好技术指导,为种好烟叶打下坚实基础。
为充分发挥烤烟带动优势,近年来,舞阳县按照“以烟为主、多业配套、融合共生、协同增收”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烟叶种植融合发展新模式,利用轮作空茬烟地,配套种植红薯、荷兰豆等经济作物,积极构建烤烟产业综合体,切实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延长烟叶产业链条。今年,全县种植烟叶达5980余亩,预计总产值在1700万元以上,累计带动全县600余名村民务工就业、发展致富,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
“黄金果”鼓起群众钱袋子
“我们这的黄金梨汁水多、甜度高、果质脆,果园紧邻澧河,用澧河水灌溉,真正让您尝到自然的味道,我在孟寨镇周柴村期待您的到来!”9月18日一大早,舞阳县孟寨镇周柴村柴氏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柴鹏飞便开启了新一天的直播卖货。下单、打包、发货,不一会儿工夫,数十条订单已“坐上”快递小车,奔向客户家中。
近年来,结合“五星”支部创建,舞阳县孟寨镇大力支持周柴村、澧河村等村发展小杂果种植,创新搭建党建产业联盟,推动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通过人才联用、资源共享、技术共用,提升规模品质,打造“三品一标”。目前,全镇累计发展蟠桃、黄金梨、秋月梨等小杂果种植面积2100余亩,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了集体、群众双增收。
为加速产业发展,联盟成员支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种植大户、致富能手等以土地、资金等入股支部领办的集体经济合作社,示范带动广大农户扩大小杂果种植规模。通过订单、包销、委托生产、劳务服务等方式,与深圳、福建等地水果销售、加工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解决了市场问题,帮助支部挺直“腰杆子”、群众鼓起“钱袋子”。
(本版图片均由舞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舞阳县保和乡大路李村村民正在忙着分拣烘好的烟叶
舞阳县太尉镇五虎庙村猕猴桃喜获丰收
辛安镇刘庄有机蔬菜基地
舞阳县北舞渡镇高标准农田平移式喷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