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鹏冲
农田秸秆回收利用郭战宾摄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放眼召陵,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农民躬身稼穑、辛勤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奏响最动人的丰收欢歌。看,广袤田野处处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仓廪实,天下安。丰收的喜人图景背后,蕴藏的是漯河市召陵区农业农村阔步迈向现代化的“时代之变”。今年以来,漯河市召陵区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全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强化供给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在这喜获丰收的金秋季节,召陵大地上随处可见玉米收割机穿梭在田间,一边抢秋收,一边忙秋种,全力扎紧“粮袋子”。近年来,漯河市召陵区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政策落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全域建成高标准农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今年夏收遭遇连阴雨天气,面对小麦点片倒伏、发霉,部分地块出现籽粒萌动和穗发芽现象,召陵区采取“降雨前做好应急准备、及时组织抢收抢种、简化保险理赔流程、出台受损小麦收购方案、加强生产帮扶、开展技术指导”六项举措,保障种粮群众利益,减少灾情带来的损失,推广种植高产密植夏玉米600多亩,争取452万元的玉米生产主体单产提升行动项目,努力实现粮食产量夏减秋补。召陵区2023年夏粮总产18.1万吨,单产达539.9公斤/亩,秋粮种植面积29.55万亩,超额完成全年59.6万亩目标任务,先后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省秸秆禁烧先进单位”“全市乡村振兴先进县区”等称号。
守牢耕地红线。召陵区深入开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治理行动,杜绝新增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管,排查农业种植设施农用地188宗,严防“大棚房”问题发生;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9万亩,累计建成24.93万亩。
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召陵区2023年完成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33.53万亩,为夏粮稳产丰收提供技术保障;发放耕地地力补贴3234.88万元,发放一次性种粮补贴289.15万元,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0万元,实施夏玉米高产密植示范种植奖补项目,积极促进农民经营增收。
优化产业助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连日来,在召陵区老窝镇下堤于村辣椒种植基地,辣椒挂满枝头,20多名中年妇女来往奔忙,采摘、称重、装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近年来,召陵区立足本土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三篇文章,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做优具有召陵特色的高效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根据各镇(街道)资源禀赋,推行“一镇一特”创建模式,依托召陵镇大徐村大棚吊瓜、甘薯,青年镇北美红枫、中药材,老窝镇辣椒,万金镇郭庄食用菌等现有的特色种植,扶持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老窝镇发展小辣椒种植已有30多年,种植面积超2万亩,带动1万余人就业。唐桥、柿园张村种植大棚吊瓜,郭庄发展大棚蘑菇,西李村养殖鸽子,余营村养殖稻蛙……万金镇各村因地制宜,选准、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科学布局,打造产业园区。在召陵镇白庄村,一排排大棚里种植着甘薯。白庄甘薯质优且口感独特,远近闻名。召陵区依托区位优势,科学定位,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打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依托正大300万只蛋鸡场争创省级禽蛋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召陵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召陵甘薯小镇,目前2000亩土地流转已完成,正在调整规划设计;依托老窝镇市级辣椒产业园打造智慧化辣椒产业园。截至目前,召陵区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培育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此外,召陵区依托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项目为龙头,整合大片农田,推广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种养示范基地,建立“科技+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大平台,发展循环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三链同构,加快农食融合。推动双汇5000万只肉鸡和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建设,积极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发挥双汇、正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全区现有34家食品加工企业,探索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等5个环节深度合作,形成“五级订单”模式,夯实产业链基础。围绕“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召陵区致力于探索农业生产与食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增值,为乡村产业发展蹚出新路子。
创新机制,推广发展新模式。召陵区依托土地资源,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抓项目、打品牌、拓市场”思路,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老窝镇与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探索出“企业融资、村集体(新型经营组织)参与、土地入股、农民分红”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白庄村采取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的“双绑”工作机制,种植脱毒甘薯等农作物。在青年镇,通过建立“双绑”机制,漯河市云之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4家种植合作社绑定发展。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向合作社下订单,并提供技术、种苗等,由农户自己种植或托管种植,通过落实订单、合同收购,村集体、农户、公司实现共赢。
深化改革增强支农惠农实力
近年来,召陵区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
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依托基层供销社、村“两委”和农户,流转托管土地面积3万多亩,为农户提供覆盖粮食生产的耕、种、收等“一条龙”服务。建成为农服务中心,通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式生产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与村“两委”共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盟,促进农产品流通。截至2023年6月,召陵区农产品销售金额达500多万元,助农增收10多万元,形成“村‘两委’+基层社+合作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持续加大开放办社力度。2022年,通过深入调查、入社申请、严格把关等程序,阿丽种植专业合作社、浩洋商贸有限公司、侯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25家涉农企业成为首批供销合作成员单位。近年来,召陵区通过开放办社,整合系统内外优质资源,有序推进区、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并积极探索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着力打通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现代化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和城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同时,与工行漯河分行、中原农险召陵分公司、河南农担召陵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召陵区涉农企业提供订单式政策扶持。
全力开展村社共建。利用各村优势,通过探索“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供销社+产业项目+产业孵化园”模式,建设召陵镇白庄村为农服务中心、老窝产业孵化园、万金中药种植产业园等,把“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作为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通过农产品基地共建、土地托管共施、合作社共办、流通网点共建、销售网络共享等模式,打造“一村一品”,帮助村集体经济增强实力,提高农民收入。
细化保障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如今在召陵区的玉米地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脱粒、粉碎秸秆等工作一次性完成,玉米经过收割机的剥离粉碎,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直接拉运晾晒,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成为畜禽的优质饲料。
近年来,召陵区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助民增收为核心,以安全生产为保障,加快推进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发展质效。
提高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农业农村部后装农机远程运维终端补助(漯河试点)项目、召陵区2023年智能农机作业补贴试点项目、召陵区2022年农机深松整地项目,从设备购置到田间作业进行全程补贴,通过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对农机的实时位置、作业面积、作业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机手通过手机端可实时查看作业数据,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管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与此同时,召陵区通过“河南农机云”平台与已安装的312台智能终端实现互联互通,发放作业补助款56.14万元,有效解决了种植户找农机难、农机具找活难等问题。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8月31日,总投资320万元、总建筑面积674平方米的漯河农机文化展示馆、中原农耕文化展示馆在召陵区揭牌开馆,其中,漯河农机文化展示馆224平方米,中原农耕文化展示馆450平方米。漯河农机文化展示馆展示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原农耕文化展示馆的展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传统农耕风貌和农耕文化。召陵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农+文+旅”融合战略,促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打造绿色农机。专门成立农机作业扬尘治理研究小组,经过反复试验改造升级,研制出小麦联合收割机雾森系统。该系统获得国家专利,并成功在全省推广。同时,把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农机生产,大力发展秸秆离田,一方面从根源上解决防火压力,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一方面变废为宝,秸秆变成生物燃料和畜禽饲料。2022年,召陵区秸秆离田1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4500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又一赚钱途径。
丰收节里迎“丰”景,和美乡村展画卷。新时代新征程,召陵区将以“三基地”建设壮大主导产业,以“三区”建设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召陵幸福美好家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召陵担当、贡献召陵力量。
万金镇栗门张村的养鱼基地让村民年年有“余”
曹秋霞摄
漯河西瓜第一村--召陵镇大徐村的西瓜名扬四方
张雪莲摄
召陵镇西皋村油桃丰收了
陈王丽摄
丰收的喜悦张雪莲摄
环绕在农田间的高速交通网构成一幅和美画卷张静明摄
碧水蓝天曹秋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