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重症医学打通生命通道
1990年,刘小军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焦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之后近十年的临床麻醉工作炼就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1995年,他受单位委派赴上海市长海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2002年,服从上级部门及医院的安排,刘小军带领焦作市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组建重症医学科。2009年,刘小军调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踏上了更高的台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06年,说起科室发展初期的困境,刘小军至今还历历在目:8张床位、6名医护人员,收治的病人通常只有2位。因为没有尖端技术做保障,很多急危重症救治工作无法开展,学科质量与学科建设更无从谈起。就在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足3个月时,他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梗死。面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刘小军一边一如既往坚持在临床一线,一边思索如何占领技术高地。
院外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从发病到死亡仅十分钟。心脏骤停的直接后果就是病人各个器官缺血、缺氧,其中最严重也最难解决的是头部缺血、缺氧问题。很多时候,这类病人入院抢救后,心跳、呼吸、血压、氧合等指标能较快恢复,但因脑部缺血、缺氧时间过长,难以苏醒,最终进入植物状态。
经过查询多方资料、长期调研,刘小军关注到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并对其展开研究。ECMO技术的核心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可以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体外呼吸循环,从而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2012年,刘小军带领其团队在全省率先成功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填补了我省在这方面的空白,其重症转运管理模式为全国首创。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无疑成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旭日曙光,推动整个科室大跨步往前发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微创气管切开术、无创心排检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重症领域的各项先进技术先后被引进推广,并成为科室的常规操作,科室的床位如今达110多张,医护人员突破250人,医生近50名、护士218名。
从2013年开始,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团队每年举办河南省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高峰论坛,取得了巨大反响。2021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级“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示范中心”,成为国内仅有的10家之一,这标志着该院重症医学科ECMO新技术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着力打造全省急救60分钟生命圈
近年来,利用ECMO技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基层救治能力有限,加上转诊缓慢,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治愈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为充分发挥省级医院的医疗优势,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惠及基层患者,将省级重症救治技术医疗资源下沉,搭建省级和县级医院交流、发展、便民服务的桥梁,以距离郑州3小时车程为半径,刘小军在我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成立10个ECMO分中心,共辐射50家县医院,目前已建成永城、浚县、汝州、光山、太康、唐河、商城7个分中心,辉县、宁陵县、开封分中心正在筹划建设中,打造全省急救60分钟生命圈。每个分中心派驻一辆救护车,配置一台ECMO设备,1名副高以上ICU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
谈及成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分中心的原因,刘小军说:“由于地区偏远,一些急危重症患者需要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救治,但往往输在了时机和时间上,危重病人晚救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如何对基层乡村医生开展有效培训,成为刘小军带领的ECMO团队的一个新课题。刘小军在当地举办讲座,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出发,对乡村医生的急救水平进行培训。思想上,培育乡村医生的急救意识,要让他们能够判断出哪些是发生院外心脏骤停的高风险人群;专业上,教授他们掌握规范的急救动作、科学的急救措施。
实际生活中,由心脏骤停引发猝死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猝死甚至没有明确原因。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启用ECMO技术,这些器官功能完好的急性猝死病人就有很大的被救治希望。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扶贫建设,刘小军带头组建重症专科医联体团队,并长期驻扎基层,通过开展系列知识讲座、临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分析及远程会诊等活动,建立紧密型上下联动机制,在医院现代管理、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以及健康教育宣教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做好分级诊疗,不断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提升基层医院的救治服务能力。
刘小军坚持每周下基层义诊,走访了87个行政村,培训了近200名乡村医生,为1500余名困难群众免费体检,补充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内容。他的目标是要让全省范围内的每个乡镇都至少有一位懂理论、会操作的ECMO医生,尽可能为后
续救助争取时间。
用心用爱为患者谋福利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需要救治的患者,奋力拼搏在跟死神博弈、与生命赛跑的临床一线。”从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病区的第一天起,刘小军就用这段话告诫自己。
入住重症病房的大多是神志不清、无自理能力的重症患者,且病区实行24小时无亲属陪护制度。因此,庞大的护理团队是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刘小军提出,对待患者,要“用心、用爱、用智慧”,这是重症科室的服务宗旨,也是全体重症科室医护人员的医风。
有些病人频繁腹泻,为了防止其皮肤红肿溃烂,护士们需要不断用浸泡过温水的纱布拭去排泄物保持其身下洁净。科室病房的护士大多是20岁出头刚毕业的小姑娘,倘若没有大爱,是难以如此一如既往地坚持。除了有爱,护理团队还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水平,熟练掌握ICU内配备的各种抢救器材的操作技能,凭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及时了解并迎合极度虚弱或神志不清患者的生理需要,为其解决更多的问题。
刘小军领导的重症科室1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医患纠纷。在他看来,发生医患纠纷源于没有做好了解、理解和谅解这三方面的心理疏导。刘小军曾经接诊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评估,他认为患者已经达到了使用ECMO治疗的条件。ECMO技术操作难度高且不可交叉使用,单单是启动环节就需要10万元费用,但此时患者的账户里只留下了5000元。在费用并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刘小军仍坚持把救死扶伤放在首位,立刻准备为病人接上ECMO设备。不幸的是,在ECMO的启动过程中,病人突然停止了心跳,10万元启动费用也打了水漂。尽管仪器并未来得及发挥治疗效果,但病人家属依然坚持将10万元补齐。“刘主任,您在我们钱不到位的时候没有放弃,这说明在您心里是信任我们的,我们不能辜负您的信任。”听到家属的这句话,刘小军感动得红了眼眶。
“刘主任,我们回家吧,实在是没钱了……”刘小军时常听到患者这样的哀叹。在重症病房,一天的治疗费用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拯救更多有希望生存下去的生命,刘小军以个人名义申请了河南省重症救助基金,目前该基金超过1000万元。“我们正在努力为患者家属减轻困难,不管是哪里的家庭,只要是特别贫困、治不起病,都可以利用这项基
金。”刘小军说。除了郑大二附院,他还倡议许多省、市成立医院联合体,联合体内的困难
患者都可以争取重症救助基金。
致力培养一批学科接班人
从医30多年,刘小军一直坚守急危重症临床一线,带领重症医学团队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得到广大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作为我省重症医学学术带头人之一,他个人先后获得郑州
市医德标兵、河南省中原健康卫士、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
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郑州大学第二附
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在他的带领下成为河南
省重症医学重点学科,取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培训基地、河南省重症护理专科资质培训基地等资格。
危急时刻,生命维护,至关重要。刘小军带领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着力打造急救生命线,无疑给了中原百姓一条更加广阔的生命绿色通道。该学科全体医护人
员满腔热情,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批
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带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将ICU病房营造成温暖之家,谱写着“医者仁心为大众,白求恩精神永传承”的绚丽篇章。
在刘小军的心中,始终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将自己的团队打造成中国重症医学科的“黄埔军校”。他希望能培养出一批重症医学科的接班人,为更多的危重症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本报记者郭培远实习生王子文)
刘小军细心询问患者病情吕会力摄
刘小军实施ECMO手术,为患者撑起生的希望吕会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