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
玉米、水稻、花生收获90%以上,10地秋收基本结束……10月15日,随着河南秋收接近尾声,全省种植户陆续进入秋播阶段。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粮食大省河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大力实施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毫不放松抓好田间管理,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今年,全省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稳中有增,整体长势好于去年。种植密度的提高、水肥的高效利用、多种增产增效种植模式的应用,“中原粮仓”根基更稳固。
玉米“吨粮梦”正成为现实
“玉米是个大肚汉,能吃又能干!”对于舞阳县种植大户王朝锁来说,1400亩玉米产量如何,是决定今年收成的关键。
咋吃、咋干,是玉米产量提高的关键。王朝锁今年的玉米田跟以往大不相同,他遵循的增产逻辑并不复杂:要高产就得多结棒、结大棒,就得增加种植密度。
说起来容易,问题可不少。密度增加,必须采用适宜高密度种植的品种,穗粒数也是关键;高密度种植,水肥也要跟得上;在打好高产基础上,抗倒伏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家指导下,王朝锁建起了200多亩的试验田,采用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种植密度由每亩4500株增加至6500株,改变以往施肥“一炮轰”、大水漫灌的水肥利用方式,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滴灌带在玉米水肥需求旺盛期分四次补充,保障玉米生长全过程水肥充足。
一系列新技术的引入,帮助王朝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产量确实喜人:亩产超过1000公斤!
“明年,我的1400地要全部用上密植高产技术。”王朝锁说。
从亩产600公斤到实现单季“吨粮梦”,尝到高密度种植甜头的不只是王朝锁。整个漯河市,采取密植高产技术种植模式的玉米面积已由2021年的1万余亩扩展到今年的20余万亩,玉米密植试验田平均较周边农户亩增产200公斤。
今年河南麦收遭遇连阴雨天气,夏粮产量受到影响,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十分关键。
今年秋季,全省玉米亩均种植密度较去年增加200株以上,为夺取秋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田间管理不放松
豫北浚县,万亩连片花生种植区里,高油酸花生豫花93号是绝对的主角,但对于种植者来说,想要夺得高产,还需要“帮手”。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在这里建设的百亩示范方,为优质绿色高产提供了看得见、学得会的样板。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资环所副所长张翔研究员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营养调控,对花生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范方里,专家团队联合开展技术集成示范:麦垄套种花生宽窄垄种植技术,腐殖酸型花生专用复混肥施用技术,高效低毒药剂包衣拌种、理化诱控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让种植户惊喜连连。
引入科技活水后,产量大幅度提高:示范方平均亩荚果产量569.08公斤,与对照比较增产19.18%。
良种还要配良法,与优良品种一同进田的,还有不断提高、优化的种植管理技术。
今年,省农业农村厅还启动秋粮增产夺丰收行动,派出10个厅领导分片包市工作组和18个秋粮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持续加强对分包地区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努力实现“以秋补夏”。整个秋粮生产季节,中原大地,
专家到田,技术到人,良法落地。
增产增收两不误
一个夏秋,汝阳县宪伟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宪伟迎来了两次收获,常年种植玉米的他,今年将绿豆“嵌入”田间。
利用玉米、绿豆高矮不同,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曹宪伟的一亩田收了两茬庄稼。“玉米每亩8000多株,超过净作田,同时每亩种下18000株绿豆,产量上去了,一亩顶过去两亩!”曹宪伟说。
受制于绿豆机械化难题,曹宪伟以前干不成。今年,在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的指导下,他选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绿豆新品种郑绿18,结荚靠近植株上部,便于收获,同时豆荚成熟期要相对一致,又避免了多次采收带来的成本增加。
绿豆亩产超过200公斤,加上较高的市场价格,种植收入大大提高;玉米高密度种植,产量也再上新台阶。“没想到头一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曹宪伟的玉米-绿豆间作模式,带来了高产高收益。
今年,河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叠加,正给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不断夯实中原粮仓的丰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