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雅琳于涛通讯员张海军
在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若问起“一代宗师”是谁,回答“叶问”就错了。
“正确答案是:曹靖华!”10月16日,在靖华故里陈列馆,参加研学的五里川镇中学13岁的小姑娘马香钰,回答得清脆且响亮。
苏联小说《铁流》的翻译者,我国著名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就出生于五里川镇河南村。8月13日,在曹靖华先生诞辰126周年之际正式开馆的靖华故里陈列馆,就坐落于此。
《铁流》在中国影响深远,曾伴随红军战士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大家用“铁流”精神坚定革命信仰,鼓舞革命斗志,克服艰难险阻。
如今,在卢氏县,研究挖掘、保护建设、宣传推介卢氏红色资源,作为一项重要思想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要切实用心用情用力,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运用,擦亮卢氏红色底色和革命老区名片。”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通过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植、发扬党员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滋养、激励全县人民在新征程中加快建设现代化卢氏。”
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2100多年县名未改、城址未移的古县卢氏,不仅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同时,作为河南省13个老苏区县之一,拥有139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红色故事不计其数。
历史的命运,注定卢氏和长征有着绕不开的关系。
“卢氏是红二十五军迂回突围、巧入陕南的长征途经地。当年3000名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的‘娃娃兵’,冲出豫陕边界铁锁关成为北上先锋,是到达陕北的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为迎接中央红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双龙湾镇龙驹村的马湾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王静介绍说。
当年,红二十五军面对被重重围困的凶险局面,不费一枪一弹突出重围,保存了革命火种,走出了徐海东、程子华等97位开国将军。这就不得不提及小货郎陈廷贤。
“从小就听爷爷说,红军从俺家乡过。货郎挑起千斤担,巧带红军过封锁。四天三夜急行军,跳出重围天地宽。”陈廷贤的孙子陈晶,现在是新时代百姓宣讲员,“红二十五军军史中用300余字,记述了我爷爷给红军带路的经过,我爷爷也因此被赞誉为‘军史布衣第一人’。现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是我的光荣和使命。”
卢氏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长期转战于此,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也曾途经此地。在这块土地上,既有小货郎带路、一张借粮条等红二十五军与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也有与日军血战七天七夜的石大山战役那样保家卫国的苦战。
8月2日,卢氏县出台《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卢氏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省内属一流”的红色名县;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长征重要节点、革命先驱故里、全民抗战模范、军民鱼水情深的著名老区;打造成为周边省市人心向往、沉浸体验的党史教育实践、党性锻造淬炼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为省市干部职工群众、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
“目前,全县19个乡镇已全面开始行动,每个乡镇至少保护建设一处红色资源。”卢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卫军强说。
投资2000万元的官坡镇红军长征村项目、投资260万元的红二十五军军部布展项目等一大批红色资源保护项目,开始建设、完善、提升。
此前,卢氏县已建成了红二十五军军部纪念馆、中共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十七师起义里铺指挥所等一批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同时,由洛阳师范学院投资建设了该学院卢氏办学旧址纪念馆;引进社会资金2亿多元在双龙湾镇建设了马湾红色教育基地,并鼓励民间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龙首山庄红色教育基地。
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十七师后人,从西安等地赶来,瞻仰当年先辈起义指挥所旧址纪念馆后非常激动,已筹资支持范里镇政府扩大纪念馆规模,计划将现在的1个展馆变为3个展馆,目前已开始设计、建设。
胡志权说:“我们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要传承这种奋斗精神。用红色文化滋养精神、激发血性,用红色血脉培养元气,靠红色文化铸就灵魂,以精神主动引领发展主动。面对当前卢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重难题、场场硬仗,我们提出‘突围’‘解套’‘盘活’,就是要杀上前去,把困难踩在脚下,带起‘加把劲、跑起来’的现代化卢氏建设新节奏。”
练就绝招绝活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论是脱贫攻坚期间“拉一把、站起来”的脱贫攻坚精神,还是如今“加把劲、跑起来”的现代化卢氏建设新节奏,都一脉相承于当年红二十五军的“突围”精神--巧用计、善用民。
“19个乡镇摆开战场,100个局委走上擂台,8000名干部放下身段”,每一个乡镇练就一个绝招和绝活,打造各自辨识度高、传播力强、自带流量的文化IP……卢氏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021年‘七一’前夕,我们村建成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全景式展示了石大山战役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官道口镇石大山村党支部书记常遂锋说,“我们石大山人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铸就了‘同仇敌忾、血战到底,艰苦奋斗、初心不改,团结奉献、敢为人先’的24字石大山精神,我们村获得了卢氏县唯一一个‘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目前,该村正在逐步恢复石大山战役旧址,包括战壕、碉堡、炮台、前沿指挥所、击落日军飞机地遗址以及中国守军与日军千人肉搏战遗址等。完工后,将再现当年石大山战役的恢宏场景,成为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象场所。
距离石大山村不远的新坪村,群山环绕、峡谷幽深、山清水秀。与村委会大院隔着一条溪流的山水隐庐民宿,竹林掩映、黄墙黛瓦。在一处小院里,来自三门峡市的游客褚珊,和朋友安静地喝着下午茶。
村党支部书记鲁彦玲介绍说,过去村子以农业种植为主、收入单一,贫困率达27%。2004年,在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的投资开发下,打造了国家4A级景区豫西大峡谷;2015年,开发国家4A级景区豫西百草园;2016年,村党支部领办百果园合作社;近两年,先后引进山水隐庐民宿和中州自在谷康养项目,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7万元。
从自然生态中获益的,还有双龙湾镇东虎岭村。“我们村距离双龙湾景区只有十分钟车程,新建的双龙·润舍精品民宿已经迎来客人入住。”村党支部书记莫润寿说,东虎岭村主打“连翘+旅游”“连翘+康养”,全村已发展连翘10000亩、金砂梨596亩、核桃1000亩、农大三号秋桃采摘园100亩,形成了春夏有花、夏秋有果的特色生态农业景观,成功举办了首届连翘花季,叫响了“卢氏连翘”品牌,群众通过发展连翘产业,亩均增收4000元以上。
朱阳关镇王店村邻近西峡县,同样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同样的绝活:种香菇。
“王店村有1251口人,人均种植香菇1万棒,一棒净利润4元,人均年收入4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李帅民心里的账本一清二楚。
王店村准备新建一个占地17亩的香菇交易市场,冷库储量100吨,香菇从这里直接出口新加坡、韩国等6个国家。
在一代宗师曹靖华的故乡河南村,教育是最大IP。
五里川镇中学校园里,竖立着一块汉白玉打造的曹植甫先生教泽碑。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首届人大代表、远近闻名的教育家,鲁迅先生曾为他撰写《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这也是鲁迅所作的唯一一篇碑文,毛泽东称之为“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
五里川镇镇长杜旭波介绍说,有2300多口人的河南村,2010年以来考上大学本科的有111人,在读34人;硕士、博士37人,在读7人,其中,薛精华在北京大学读博士,付云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红色资源,将为建设现代化卢氏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