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交融培养“新农科”一流人才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加强罪错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检察保护+律师服务”助力未成年被害人司法保护浅析帮信罪的特点、审判难题 及预防对策抓好“三秋”生产确保颗粒归仓信息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04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0-25

聚焦学科交融培养“新农科”一流人才

--河南科技学院“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纪实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高丽沈恒娟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许多高度复杂的综合性难题往往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才能解决,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方向。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在此领域展开了积极探索。其中,河南科技学院冯启高教授带领的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团队,以突破学科壁垒为要义改革了传统学科组织,以改变教师知识背景为目的建设了跨学科团队,孵育了学科交叉新兴专业,健全了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机制,推动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理念

树立学科交融人才培养新目标

转变育人理念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更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育人的重要前提。冯启高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一方面组织涉农专业开展新农科教育思想大讨论,让师生员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是新农科建设必然趋势,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仇焕广、河南省中药材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随清、河南广安集团董事长高天增等教育专家、学术专家、行业专家来校举行专题报告会,促使师生了解科技和行业发展现状。同时,各农科专业积极走访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深入产业企业一线,努力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并针对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找差距,针对如何通过学科交叉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讨论分析,积极践行新农科建设方案。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为驱动,着力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科学与人文素养、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农情怀与国际化视野”的“五有”型新农科人才,树立了学科交融基础上的“一核四驱五有”人才培养新目标。

加强实践

探索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冯启高教授带领的改革团队加强实践,通过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学科交融教学团队、完善学科专业考核评价和绩效分配制度等途径构建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新机制;通过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培育涉农新专业、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新机构等方式优化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专业结构;通过建设文理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学科交叉的专业教育课程、开发混合性体验课程、推进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习内容等方式打造学科交叉融合育人新课程。最终,团队以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行业知识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各专业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探索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实效

确保学科融合人才培养高质量

改革的目的在于实效。通过近三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冯启高教授带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团队在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农科专业通过开设学科融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利用新的实践基地和教学平台开展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得到优化,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一方面,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活动,他们在与兼职导师、一线农民共同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现代农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与人生观。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变为亲身体验和动手能力,培养了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培养了“三农”情怀和敬业精神。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改革,学校农科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得到优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两年来,学生整体就业率有所提升,合作企业对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反映良好。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农科素养有机融合,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真正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离不开”的农业创新复合型人才。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