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第五研究处张夏钰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志是存史资政、传承文脉、教化育人的重要工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方志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聚焦主责主业,“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
近年来,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发挥地方史志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资源信息库作用,做了一系列工作,整理点校(明成化)《河南总志》,编纂《河南简志》,谋划三轮《河南省志》,挖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等,使地方志成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贡献出史志部门的智慧和力量。
点校历代旧志传承优秀文化
202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旧志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对旧方志进行整理开发,是发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工作。
河南是中国方志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以东汉光武年间《南阳风俗传》为始,河南方志历史已有2000多年,现存旧志600多种。2016年,河南省出版《河南历代方志集成》,汇编影印了现存上启明永乐十一年(1413)下迄新中国成立(1949)500余年间河南历代综合性方志586种,为广大学界和读者提供了系统、丰富的史志文献资料。
2023年,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梳理调研现有旧志资源,决定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旧志进行点校注释,进一步开发其利用价值,以(明成化)《河南总志》为开端,申报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委托项目。
(明成化)《河南总志》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省志,编纂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刊刻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志内详细记载了当时河南各府的建置沿革、形胜风俗、户口兵备、景致人物等。为高质量完成点校工作,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在网络上发布项目合作消息,力求整合各方面专家力量参与修志工作。共收到22位省内外教授、博士的简历,最终确定5位专家参与,实现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修志工作的路径。这一项目对古籍的深度整理开发起到引领作用,为研究明朝成化年间河南各地域状况提供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
编纂《河南简志》记录中原文明
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200多个皇帝在此执政。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简志》概述从史前到2022年河南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是展现河南历史文化特色的有力方式,是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
编纂《河南简志》是省委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该志由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人员独立编写,广泛搜集一轮、二轮《河南省志》和历年《河南年鉴》浩如烟海的史志成果,整理筛选出数百万字的翔实资料。以此为基础,逐步精简完善,多次进行内部评议,延请外部专家把关,对志稿反复修改,形成近40万字初稿。《河南简志》概括介绍断限内河南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面的情况,力求在凝练的内容中,尽可能广博地反映河南全貌,突出河南特色,让读者在阅读中增进对河南历史的系统认识和体会,增进对河南当前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把握。
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河南简志》中有近5万字篇幅介绍中原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史前文明成果,窑洞民居、庙会剪纸等民情风俗,拜祖大典、根亲文化等族群记忆,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河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展示区,《河南简志》记录博大精深的河南文化财富,对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启动三轮修志留刻时代印记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续修志书,以20年为周期摹写世事沧桑变化,为时代长河中的一段过往留下刻印,忠实记录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的新历史,是方志部门立足中华民族当代实践,总结好中国经验义不容辞的伟大使命。
20年编修一次的地方综合性志书,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重大系统文化工程。编修省志是省级地方史志部门的主责主业之一。1998年首轮《河南省志》全部完成出版,2019年《河南省志(1978~2000年)》出版,两轮省志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志的工作重点是守正创新,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三轮省志编修即将启动。为高效率、高质量做好工作,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多措并举,为三轮修志全方位打基础、做准备。全面开展调查研究,调研走访出版社,多次与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沟通,了解三轮修志工作规划;与山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区)地方志机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了解三轮志书的谋划进展和地方志专家库设置情况;筹划三轮省志培训,编写《省志编纂手册》作为培训教材。《手册》前后增删12稿,成书30万字,涵盖修志法律法规、重要政策文件、志书编写技术规范、方志辞典百科等,纂修志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便于查阅的文献资料应有尽有;查找2001~2020年《河南年鉴》中各类人物资料,梳理20年间河南省各行各业2万多名先进模范人物评选表彰情况,研究收录范围和标准,助力三轮省志《人物志》编纂。
挖掘“三交”史料维系民族纽带
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下简称“三交”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河南卷》编纂是一项大工程,地方志里保存了大量民族史料,挖掘整理这些资料,有助于河南“三交”史料的编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河南长期以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中原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内在特质。旧志中关于民族的内容有零星、分散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志书中,都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迁徙、风俗以及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情况。
首轮《河南省志》第九卷有《人口志·民族志·宗教志》,二轮《河南省志》第二卷“风土民情”中有“少数民族”章。市县志中一般设有专门章节介绍当地民族情况,历年的《河南年鉴》中也有关于“民族工作”或“民族概况”的条目。以首轮《河南省志》中的《民族志》为例,志中记载了河南各少数民族的人数占比及分布状况、历史来源、聚居特点、风俗习惯、民族文化、著名人物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方方面面的翔实资料,勾画出各族牢固凝聚,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悠久历史,展示出各族先民胼手胝足,共同创造多元一体的河南文化的团结力量。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在形成不同风土人情的同时,共享着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体现出中华文化突出的统一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