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村级干部根基打好乡村振兴硬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实践路径探究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引领青年成长成才浅论新闻的及时性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1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郑州师范学院韩若男

先重道而后论学,育人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培养,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理念。个体人格的形成是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人格培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有赖于母体文化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因其文化理想、文化精神、文化心理等不同,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他们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内容

(一)追捧“君子”人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化。在儒家看来,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在于追求道德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其具体体现就是对“君子”人格的追捧。《论语》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说法,孟子则提出人应有四德,即“仁”“义”“礼”“智”。“君子”人格倡导一种“贤人”精神,在个人修养方面,主张要修身养性,要具有厚德载物的谦虚、明厚精神,还要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人格气节。在社会角色方面,“君子”人格包括还“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的交往原则,讲究道义的处事之道,这些一直以来也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二)注重“群体”意识。高度重视群体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强调身处社会中的个体必须积极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并且应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应当尽可能地承担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即以他人和群体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倡导“爱国”情怀。建立“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追求。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负有天然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在注重人的内心修养的同时,鼓励人在社会中应当有所作为。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地将“修身”与“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将塑造人格与建功立业二者同时作为人生的目标,还将维护人格尊严的内在要求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将个体独立人格中的独立、自强、刚健精神锻造成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民族精神。

(四)关注“人本”精神。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根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因此对人的精神存在非常重视,对人进行教化异常注重。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不仅强调尊重他人价值,同时也鼓励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强调“和谐”关系。所谓和谐,可以分解为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犹不及”的行事和谐原则,而这所有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也是对自然的认同和遵从。

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实践

“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理想人格具有现实的普遍可塑性,即肯定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内在因素。同时又强调“学而后可以成圣”,告诉我们,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丰富的理想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

(一)继承传统的“君子”理想,提高自身修养。“君子”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代表着一种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君子”不仅要在行为上符合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具备胸怀坦荡、心胸宽广、谦虚低调等品质。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中,利用“君子”理想帮助学生建立诚信观念;利用“君子”人格培养学生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利用“君子”修养培育学生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执着精神。这种崇尚气节、讲究节操、自尊自立的人格精神是支持大学生抵御外界诱惑的重要精神支柱,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竞争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精神,有助于青年人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成为蓬勃向上、不断进取,敢于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人。同时,“君子”人格还要求其具备担当和责任感,能够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尽责。

(二)用“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导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指导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我们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爱人”“和合”之道,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仁爱之心。其一,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品质。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其二,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其三,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发扬为国分忧、心系祖国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人们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所颂扬的人格精神的重点,其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不懈努力。屈原的以死明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体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格培养,可以让大学生聆听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前辈为祖国、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让大学生意识到即使是在新时代,爱国情怀也不过时,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的信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认为这是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论语》等,让他们理解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精髓,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从人本主义出发,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一方面,要深刻认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是有独立价值的存在个体,应该不隶属于其他人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应该认识他人作为主体人的身份,并尊重其主体性。以此为根本,将中国文化的背景进行合理利用,使当代青年精神资源融入新的营养血脉。一旦人们把人生观、价值观同一定的法律规范联系起来,那么自然就会对法律规范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会更加自觉地遵守,与此同时也会更加坚定道德观念。由此可知,在人格教育方面,要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他们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道德自律意识来作为他们守法观念执行的基石,以此使得学生培养起较强的法律、道德意识,拥有社会良心。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高等教育更要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