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篇新闻稿,我的身份由农民转为正式干部;凭一篇长篇小说连载,我当选为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农村版犹如我心中一座屹立的灯塔,30多年如一日照亮着我的履职尽责和写作之路。
□金少庚
作为农村版30多年的老通讯员,有很多的话语想表达、想倾诉、想说说藏在心窝里的那份怀恋、那份感情、那份敬仰。在这里,我只截取三个小片段。
1991年6月下旬,小麦已收割、捆运到麦场,高高地垛起,等待碾压脱粒后入仓。墑情好,人勤劳,秋苗刚刚露土,已是绿意漫卷大地。已在唐河县桐河乡政府当新闻通讯员三年的我怀揣着刚写的一篇稿子早上6点就摸到县城坐上了开往郑州的首班车。
赶到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纬一路的《河南农民报》(《河南日报农村版》的前身)时,已是下午日落时刻。记忆中,编辑部在一栋小楼里,天已掩黑,只有二楼北边的门在虚掩着,我想敲门却又不敢。可能是屋内的人感到门口有人在徘徊,便走了出来。他清瘦的样子,目光诚恳,衣着朴实。一问我是送稿的,还是从几百里外的农村过来的,忙让到了屋内,倒了一杯热水递给我。拿着我的稿子认真看了起来,并不停地用笔画着。然后给我提了几点意见,说:“天晚了,我一会儿领你住到报社招待所,歇息好了,按我说的意见再修改后拿过来。”我跟着他到了招待所,要掏钱登记房间,他不让,说:“你们基层通讯员是报社新鲜稿子的源泉,以后多写身边事,别大老远跑来了,寄过来就行,好稿我们是不惜版面和位置的。”他自己掏钱给我登记了房间,又交代了饭菜。并叮嘱我,你一个农村孩子,晚上要注意安全,不要到街上乱跑,这才离去。
我站在招待所门口目送他走时,这才发现,此刻,大街上华灯闪烁,行人匆匆,天上繁星点点。
第二天一大早,我带着连夜修改好的稿子,又到了这个老师的办公室,没想到,他已在那里等我了。他认真地拿着笔在稿子上来回画着修改,当中还不断地问我数字的准确性。
1991年6月30日,经这个老师两次亲自修改的稿子《桐河乡党员干部架连心桥铺连心路》在《河南农民报》一版头题刊发。
那一天,我才知道,这个清瘦朴实的老师是《河南农民报》副主编杨贵才。
我没有想到他是副主编,更没有想到会发一版头题。现在想来,他改的不是一篇稿子,是一种敬业精神。时值多年,正是他这种精神在无形中激励着我不断在新闻写作上取得成效。这篇稿子获当年河南省新闻一等奖,按照当时南阳地区对新闻工作者的政策,我凭此稿由农民身份转为正式干部。
转眼到了2014年。此时,我已调到县委工作18年了。这一年的5月,《河南日报农村版》主编韩嘉俊和南阳记者站站长曹国宏到唐河农村调研,我和他说起当前农村青年婚姻方面存在的男多女少、天价彩礼等一系列急需引起上层关注的社会问题。韩嘉俊主编一听,说:“这也是我这次来调研的课题之一,你写我发,把这个事报道好,引起全民关注,上层重视,彻底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这正是咱农村版的责任和担当。
随即,该报“作品”版用两个版面刊发《南阳乡村婚事观察》,引起强烈反响。
2014年6月4日,报社为我这两个版面12篇文章,专门开了一个研讨会,社会各界人士、文化大家就此开展研讨,使这一沉重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由于有了上述12篇文章的刊发,使我对文学创作有了底气。2015年,我开始向文学作品转型,首部描写豫西南20世纪60年代基层民生的36万字长篇小说《母亲的村庄》出版。农村版编委会经过讨论、研读,决定在“作品”版进行连载。凭此连载,2019年,我当选为南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我由衷地感慨:关注、关心、关爱基层通讯员是农村版多年以来的传统,无论在发行上、新闻精品上,还是在文艺创作上。他们做到了,做得扎实有力,做得铿锵有为,做得光辉弦目,他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三农”,无愧于担当,无愧于使命。
岁月留痕,情深似海。脚下有泥土,肩上才有担当,心系“三农”,才能为民服务,这是我一个农村版30多年老通讯员对报社的感慨之情,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