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申东康帆
碧水接天,一望无际,杞柳随风摇曳。沿库徐行,群鹭共舞,不时振翅而飞。仲冬时节,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跃然眼前。
9年前,2014年12月12日,一渠南水自此出陶岔、飞渡槽,跋涉1432公里,润泽北方大地。9年来,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人,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考察时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地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牢记嘱托,向绿而行。近年来,淅川县坚决扛稳水质保护重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与富民产业发展统筹起来,全面系统推进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工作。
“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就是保护淅川发展的根基,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基础,我们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语气坚定。
铁拳治污守好一库碧水
“快来看,‘鸟中国宝’来淅川了。”近日,在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8只有着“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首次现身丹江湿地。
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通水9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及总干渠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环库区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至现在的61.7%,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监测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
成绩的背后,是淅川以铁腕之举,护万顷碧波的责任担当。“去年,长江委反馈并最终核实淅川县存在497处非法占用岸线、非法侵占水域、非法养殖等违法违规设施问题,如果不及时整治,不仅侵占水库库容,还将给水质安全带来隐患。”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副局长张廷才介绍说。
可整治谈何容易。丹江口水库淅川境内水域面积达506平方公里,库岸线有1100公里,涉及点位多、历史遗留问题多、人员群体复杂,面临产业萎缩、农民减收、企业转产等各种压力阻力,甚至有个别群众因抵触情绪激烈,给负责拆违干部打电话,如果要是把他的坝拆了,就要对干部进行人身攻击。
“不讲条件,不计代价,重拳出击,铁腕整治,保护水库库容、改善水库面貌、修复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周大鹏的话语铿锵有力。
“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工作指挥部旋即成立,县主要领导一线坐镇指挥,相关部门吃住一线,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一天一统计、三天一汇总、一周一站队,不断倒逼工作落实。
截至目前,除长江委交办的497处点位外,淅川县又自我加压,自查自纠整改77处,累计共拆除各种房屋9.27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连通水域5800亩。
逐绿而兴护得清流北上
“先提、再拉、最后一扣,你看这不就捞上来了!”12月11日,在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岸边,谈及清漂窍门,已经从事十年清漂工作的赵建峰滔滔不绝。
为守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污染防控体系,对库周区域进行全天候守护。
“近年来,我们不仅组建了由2400多名公益性岗位‘护水员’和一支83人的专业清漂队组成的网格化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还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4个、垃圾处理厂12个、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75个,并在五大主要河流和丹江口水库建成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库区四周以及2616平方公里汇水区,利用高分北斗系统,建立电子围挡,实现了县乡两级和环库区重点村污水处理全覆盖、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违建自动报警。”淅川县县长王兴勇介绍道。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树,除了构建起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绿化是淅川生态建设的“主旋律”。
但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淅川石漠化区域125万亩,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库区周围,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度大,严重威胁水库水质安全。
“我们大力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全力向石漠化进军,采取人背、肩扛、车(驴)拉、多级提灌、客土造林等办法,坚持每年以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绿化,高标准完成石漠化治理38.2万亩,‘青山环绿水、绿水映青山’已成为真实写照。”王兴勇说。
植树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这万亩青山,更是重中之重。
“现在闭着眼睛都能走上山。”在马蹬镇双泉观造林点,护林员李伟半开玩笑地说道。作为一名护林员,每月三分之二的时间李伟都要在2万余亩山林里来回穿梭巡查。
为筑牢丹江口库区的绿色屏障,淅川县牢固树立保护好生态资源就是最好的发展理念,成立县委书记任第一总林长、县长任总林长的林长制工作领导机构,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1480人。同时,积极探索“四长”治林新模式,依托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和护林员、技术员、警员、监督员“四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护网络。目前,在淅川,像李伟这样的护林员有3300多名,他们以山为伴、与水共舞,漫步于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种下片片绿林,管护座座青山。
变绿为金实现生态富民
水变清,绿生金。丹江口水库日益优良的生态,也催生了沿岸百姓的美好“钱景”。
在仓房镇磊山村的柑橘园里,色泽鲜艳的柑橘如同一个个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不仅散发出诱人的果香,更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前来采购。
“这里的柑橘,‘喝’的是丹江水,‘吃’的是生态有机肥,市场上很受欢迎,今年我们打算再收购200多万斤。”柑橘收购商王卫红说道。
近年来,淅川县把生态林果产业作为保水质、助民富、促发展的核心,聚焦“林长+”产业发展模式,先后投入各类资金12.8亿元,发展柑橘、石榴、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并整合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淅有山川”,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销售渠道。2022年,全县林果业产值达6亿元,山区群众和移民群众依靠林果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10万库区群众依托林果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在大石桥乡崇德社区,一个以自然湿地为背景、水系为主线,投资2亿多元的特色高端民宿项目“那水乡”正在加紧施工,计划春节前试运营。
“淅川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文旅肯定火爆,我们来对地方了。”项目负责人杨钦凯激动地说。
如今,“渠首”品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已成为淅川一张耀眼的名片。今年以来,淅川县已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余个,总投资近400亿元,磁悬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制造项目、云钻珠宝培育钻石建设项目、年产200万吨瓶装饮用水建设项目等一大批绿色项目纷纷落户淅川。
与此同时,凭借着一库碧水,淅川的文旅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渠首淅川,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话题频频引爆网络,2023年前三季度,淅川接待游客6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
“我们统筹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把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依托环库路各个景点,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持续推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王兴勇介绍。
截至目前,淅川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发展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2个、省级休闲观光园3个,打造星级酒店8家、精品民宿16家、农家乐700余家,“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