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大思政课”内涵以及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全新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它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教育的局限和壁垒,全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探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体系结构,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出思政课所具有的育人价值。
教育主体的多元协同。通过“大思政课”建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单一逐渐走向多元化。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社会、政府以及家庭都需要承担对应的责任,积极参与其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思政课”强调立德树人的首位重要性,从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出发,保证可以调动校内外各类组织以及个体的育人兴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贡献一份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发展形势。
教育时空的有序延伸。不管是哪一类实践活动,都需要在指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开展,这两方面因素将会对思政教育实践的质量造成影响。而“大思政课”中所强调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方面的限制,优化以往教育中所具有的封闭、分散以及低效的问题。站在时间的角度分析,“大思政课”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实现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育,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政素养。而站在空间的角度去分析,“大思政课”建设使整个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从以往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保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与延伸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教育结构的开放立体。“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资源等要素的增量扩容,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结构以及布局。在以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整个教育体系呈现出线性平面结构的方式,对应的教育主体以及作用渠道比较有限。“大思政课”将会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造成影响的内容以及环境,在这一基础上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着复杂、立体、多面结构转型升级。
“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创新路径分析
全面优化课堂体系建设。高校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面改革与创新,使其从以往的单一课堂教学逐渐向各个专业课程中拓展。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补充,应当将这一部分视为第二课堂融入对应的教育体系中,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以及真实的环境下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保证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实现综合全面发展。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网络课程将会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高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整合网络资源,使学生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下灵活学习,整个教学呈现出高效化特点,符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构建高素质教育队伍。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有效调动校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组织校外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当围绕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对学校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教育与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职业素养,进而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对于专业课程教师,高校应当加强师德教育,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育人使命,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积极正向的引导。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行业发展特点,邀请一些校外教育资源参与其中,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对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工作岗位有着一定积极影响。
构建“一核多元”组织实施机制。“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在大机制的推动下才能够落实,因此,高校应当构建“一核多元”的组织实施机制。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其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彰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作为主要领导以及工作主体,建立起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实现通力合作,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效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分析,其中包含的教育内容比较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校应当构建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使教学资源能够突破地点的限制,在校内外各个部门之间实现共享连通,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也可以让校外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对应的教育形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教育收获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应当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规定校内外各方所承担的育人职责以及工作要求,进而根据要求进行分层分类考核,对于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需要正向激励,凝聚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合力。
(作者系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