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种植中药材环节较多,包括种子种苗繁育、田间管理、采收、产地加工等,其中采收环节最容易被忽视。
采收适时如法,则药性强、疗效高,反之,则药性弱、疗效差。孙思邈强调医者须知“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不知采集时节……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李东垣曰:“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由此可见,中药材采收的季节性是很强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药性和疗效。
在古代,中药材以野生居多,量小而分散,采收也以个体手工方式为主,如利用铁铲、锄头等挖取植物的根或茎,利用镰刀、剪刀等收取植物的枝或叶等。所以,本草著作中少有中药材采收方法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野生中药材资源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中医临床需求,很多中药材的来源已由野生变为家种(家养)为主。当前,我国临床常用的500多种中药材中,有300多种已实现了家种(家养)。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与产量的提高,中药材采收需要更多的人力、更大的劳动强度,这无疑提高了生产成本,也成为制约中药材扩大生产的因素。因此,采收机械的开发和采收技术的创新变得越来越紧迫。近几年,中药材产区分别开发了山茱萸、金银花、枸杞等采收机械,但因工作效率低、采收破损率(损失率)高,影响了推广。同时,中药材生产区域性强、单品种面积和产量小,导致专属性采收机械销量不大,这也影响了采收机械的开发与市场推广。
作为一种商品,近年来,中药材的采收受到包括市场在内的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是为了迎合市场价格高峰,连翘、五味子、酸枣仁等抢青采收现象普遍,而山茱萸则普遍晚收甚至不收。二是一些中药材,如柴胡、丹参,野生状态下生长3~5年采收效果最好,但人工栽培后,为了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种植户加大水肥供应,提前1~2年就采收。三是采收部位控制不严格,有超采或少采现象。如柴胡、防风,要求以根入药,但在采收时有带地上茎的情况,造成杂质含量超标;再比如益母草、薄荷等,采收方法不规范,叶片脱落多,造成药材质量不合格。四是由原来的每年一次采收变为两次甚至多次采收。比如南阳艾、冬凌草等,造成每次采收的中药材质量存在差异。
随着中药材市场需求量的快速增加,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针对一些中药材已不断涌现出采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如皮类药材的环剥法、果实种子类药材的化学采收法等,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药用植物生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中药材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陈随清兰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