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乡村产业“三重奏”图片新闻宜阳县克村 百岁老人生日全村齐祝寿我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启动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845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12-21

乡村产业“三重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焦宏昌于涛

兰考乡村到处是宝:“老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现在还有“新三宝”,蜜瓜、花生和红薯;再加牛羊和饲草……

12月20日,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村民陈丽口中的“宝贝”在温室大棚里也要迎来收获,进入市场。

通过尝试种植绿腚水果番茄,陈丽在种植番茄的道路上更近一步,一个棚两亩地取得的收益已经远超种植普通番茄三四倍。

“这个水果番茄和普通番茄在生长时期的区别就在于它上面是深绿色,下面是浅绿色;吃起来八分甜两分酸,口感独特,味道绝佳。”她说,“我们村现在都种植番茄,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富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激发特色产业“新活力”,让村民走上致富路,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白云山村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兰考县围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目标,持续做强特色产业体系,通过乡村产业并排走,形成种出“幸福果”、奏响“致富曲”、激活“科技力”的特色“三重奏”。兰考乡村产业和兰考农业做法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引擎”,助力兰考乡村振兴走上新台阶。

种出“幸福果”

千亩日光温室种植园区内,165座大棚依次排开,矗立在田间,陈丽承包的两个大棚也在其中。

“经过这几年发展番茄种植产业,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楼房,买了小汽车,不少村民手里还有二三十万元的存款。”白云山村村委会委员李婷说。

小小番茄变成“致富果”的背后来自村民陈保超的一次返乡尝试。

2018年,在外闯荡27年的陈保超响应政府“乡贤回归”的号召,返乡创业。担任白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后,陈保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准产业方向,做到村强民富。

“那时候,村里还比较穷,我领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东奔西跑,到山东寿光学习了人家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模式和经验后,决定在村里种植反季节番茄。”他说,“通过几年苦干,番茄种植终于成了气候,成了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如今,该村三分之二的村民种植反季节番茄,年产量1000万斤左右,每天带动500名村民就业。白云山村也发展为豫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成方连片番茄产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西红柿首富”。

有了底气,陈丽便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了自己的网络账号“白云山新农人”,通过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卖自己的番茄,“我们村的番茄可有名了”成为她在视频中经常说的一句话。

皮薄多汁,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咬上一口酥脆甘甜,在兰考,有名的不仅有番茄,还有酥梨。

“每年梨花盛开时,我们村‘万亩梨园’都白了起来,非常漂亮,沉浸在花海里,心情格外舒畅。”惠安街道何寨村党支部书记卞启龙说。

何寨村素有“万亩梨园”之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梨树,现有梨园8000余亩,是兰考“梨果之乡”,主要种植品种有酥梨、黄冠梨等。

为了推进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何寨村建设梨果深加工厂,占地6000余平方米,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梨膏、梨醋、梨饮料等梨的衍生品,不断提高梨深加工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大梨果产品科技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更高品质的系列梨产品,持续提升梨产品附加值。

“如今群众每亩地增收1000元到2000元,产量提高后,每亩地收益达10000元左右。我们的梨也由群众拉出去卖,到现在的客户到田间地头采购。”卞启龙说。

番茄熟了,梨花开了,幸福日子就来了。兰考县围绕巩固农业经济,结合当地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实际,逐步发展特色产业,种下“幸福果”,实现

了产业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

奏响“致富曲”

“家家有作坊,人人能挣钱,户户是老板,幸福的生活比蜜甜。”堌阳镇徐场村村民徐雨顺这样形容现在的生活。

在这里,当地良好的桐木资源,让徐场村发展出一条以传统手工技法生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泡桐凭借成材快、木质疏松、声学性好、共鸣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的“致富树”。

这个仅有105户人口的豫东小村,有90户生产民族乐器及配套产品,产品涵盖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达1.2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海外20多个国家,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

“今年琴坊订单量大涨,来参观的客人也络绎不绝。”徐雨顺说,琴坊一年可生产古琴等乐器700多台(把),产值近300万元,眼下琴坊的制作车间正在升级改造,“我们要把更美丽的庭院、更具匠心的产品展现给大家。”

结合民族乐器元素,徐场村还建成“宫、商、角、徵、羽”5个游园,提供集观光度假、乐器体验、乡土美食、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

漫步徐场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古琴古筝工作坊的牌匾。悠扬的乐声从院落里响起,荡漾在整个村落,奏响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曲。

目前,堌阳镇积极推动民族乐器“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分3期打造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园区(音乐小镇),现有40余家知名民族乐器企业入驻一期商业街。

“在音乐小镇这工作,我每个月工资至少能拿到五六千元,还离家近,能做到挣钱顾家两头抓。”红庙镇管场村村民李义江一边用胶水制作音盒一边说。

在不远处的商业街,君谊国乐展厅内,从古筝、古琴、琵琶等民族乐器到琴弦、筝码、琴包等配套产品,应有尽有,顾客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实地挑选。在展厅后面就是加工厂,五六十名在这里工作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大家一个月至少拿个五六千元,平时也管饭。”50岁的加工厂负责人靳建勋来自附近的崔寺村,在这里做木工生产已经十多年。

如今,民族乐器产业已成长为兰考县特色支柱产业,全县共有乐器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219家,年产销各类民族乐器超70万台(把),音板及配件超500万套,年产值30余亿元。

听,音乐已经响起。桐花弥漫着清香,音乐声交织美景,再汇集村民的笑声与笑脸,妙不可言,汇聚成中国兰考特有的乡村之声。

激活“科技力”

一斤蘑菇能卖30元,年产鲜菇6300吨,全年365天不间断出菇……东坝头镇张庄村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的菇房内,褐蘑菇和白蘑菇正在不断生长。

奇迹的背后来源于满满的科技力量。“我们现有标准化智能菇房60间,总种植面积26400平方米,配备全套智能化控制系统。”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孙京京说,“我们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三次发酵料工艺,大大缩短菇房循环周期。”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精准调控,实现菇房全年恒温恒湿,安全高效。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品,保证工厂生产的每一棵蘑菇产品健康、有机、可追溯。

目前该公司的褐菇产品不仅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也是肯德基、汉堡王、海底捞、星巴克等知名餐饮企业使用的重要食材。

该公司成立以来,蘑菇采摘和加工需要的职位,为周边村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多个就业选择,目前在岗工人160余人,月平均收入3500元左右。“在这里工作,环境非常好,基本不用弯腰,根本不像一个采菇的地方。”张庄村村民张彩霞说。

发展乡村产业,兰考以科技助力、以能源助力。

作为国内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示范县,兰考自2017年着力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如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走进兰考农村。在兰考,不仅到处可以看到风力发电机,老百姓也用上了屋顶光伏电能、地热能等。

你见过用光伏搭建的车棚,用光伏撑起的长廊吗?这些在三义寨乡付楼村都有。站在付楼村村口可以看到,一座崭新的风力发电机高高矗立,巨大的风扇叶正在运转,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美观又经济环保。

付楼村党支部书记赵六红算了一笔账:村集体通过光伏充电车棚与国电投分成等渠道每年获益约16万元,群众通过智能微网享受优惠电价每度0.4元,有效降低了生活成本,建设屋顶光伏的农户每年还可享受补贴1600元。

在何寨村,通过“清洁能源+乡村产业”的模式,在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备,以及微风风机,并配备储能装置,所发电力基本就地消纳,用于企业生产,每年节约电费6万余元,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2016年相比,兰考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22%提高到7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37.5%提高到66.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1%提高到95%。

通过积极探索“零碳乡村”,兰考蹚出一条新时代“绿能村居”建设路子,让村庄更宜居,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如何走?已建成的兰考“智慧岛”项目正在不断布局,乡村产业已经有了“更强大脑”。

“我们将紧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把乡村建设和乡村发展进行一体化规划、整体化推进、统一化管理,建设因村制宜,产业一村一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兰考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