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词:粮食安全
1
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2023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公布,2023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24.9亿斤,居全国第二位,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同时,河南秋粮产量增速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一。
2023年,面对夏粮成熟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抗灾保粮,“龙口夺粮”“以秋补夏”,秋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我省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中推行“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银行贷款支持、公司良性运营、平台融资还款、群众持续受益”的模式,确保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
作为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中原粮仓”,河南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新闻热词:务农重本
2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中提出,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把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1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参加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农林组委员小组讨论时,将农业强省建设专题研究交付省政协。
经过多方论证、调研、学习,2023年5月26日,楼阳生出席省政协农业强省建设专题协商座谈会并表示,省政协把开展农业强省建设专题研究作为“一号协商议题”,汇聚多方力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分析,提出高质量建议,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要认真吸收借鉴,抓纲举目、重点突破,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新闻热词:科技名片
3
“中原农谷”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
2023年11月10日,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在郑州开幕,此次大会以“一粒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起高峰”为主题,加快推进中原农谷与河南现代种业强省建设。
2023年1月,河南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的意见》,要把粮食“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2023年6月和7月,河南相继发布《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及《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为中原农谷发展明确“路线图”。
2023年以来,中原农谷初步构建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53个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河南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种业振兴,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
2023年11月22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河南“三农”领域再添一位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才活水”正激荡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原动力。
新闻热词:乡村焕“新”
4
和美乡村展开新画卷河南农民焕发新风貌
2023年9月15日,在三门峡灵宝市焦村镇的体育公园,以“豫众不同和美追‘球’”为主题的2023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超燃开赛,全省18个地市的农民企业家、返乡大学生、村医等人员,组成的19支篮球代表队参赛,助推河南乡村在“文化上亮起来、人气上旺起来、产业上强起来、环境上美起来”。
活动将赛事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全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河南特色的村BA,全面展示河南农业新名片、河南农民新风貌、河南乡村振兴新成果。
不仅如此,我省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设计河南、美丽乡村”为引领,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提升为主抓手,启动“千村万户”乡村设计精品示范行动,创建20个乡村建设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兰考县、长垣市等10个县(市)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新闻热词:世人餐桌
5
持续推动河南建设食品产业强省
2023年4月10日至15日,2023中原农谷预制菜国际博览会暨产业发展论坛在新乡开幕。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家预制菜企集中亮相,观展人次突破11万,交易额高达235亿元。
2023年12月16日,豫农优品天下行启动仪式暨上海展销活动在上海举行,“河南酸辣粉”和“豫制菜”区域品牌同步发布,深入推进沪豫农业领域的合作,扩大豫农优品影响力,助力河南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蝶变。
为推动建设绿色食品强省,打造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省财政下达农业产业发展资金13039万元,综合运用财政贴息和奖补政策工具,助力培育食品产业新业态,其中3500万元,用于对河南35家预制菜创新企业和供应链企业予以奖补。
在过去的一年中,河南食品产业注重提质发展,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实现食品产业的优势再造。
新闻热词:“减负”创优
6
规范村级组织事务工作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2023年6月,河南印发《河南省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指导目录》《河南省村级工作机制指导目录》《河南省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指导目录》《河南省村级组织证明事项指导目录》,并要
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工作,提升村级组织整体效能,减轻基层负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23年,全省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对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部署,以争创支部过硬星、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为主要内容,拉出一看就懂、上手即干的任务清单,打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最后一公里”。
省委书记带头抓,五级书记齐上阵,确保创建工作走深走实。2023年,全省预计创成“五星”支部1110个左右、“四星”支部6300个左右、“三星”支部18500个左右,“三星”及以上支部占比达到55%以上。
新闻热词:走出去、学进来
7
常态化培训学习 锻造河南“三农”力量
为全力助推河南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拓宽河南基层干部的视野,促进与先进典型交流经验,河南涉农领域的培训学习成为常态。
2023年5月5日,全省涉农干部“三农”工作培训班在郑州举行。会议要求,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增强系统观念、风险意识、法治思维,高标准打造豫农铁军。
2023年11月20日,河南省代表团到浙江,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对标先进拓思路,带着问题寻对策,学习经验谋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不断培训学习当中,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三农”力量。
新闻热词:治水管水兴水
8
河南水利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水网体系
水资源的供应对于发展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3年河南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5%。实施34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191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供水45.3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646万亩,为粮食安全提供水利保障。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动“一干四支”(黄河干流,伊河、洛河、沁河、金堤河等4条支流)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建设。截至2023年,南水北调已累计向河南省供水208亿立方米,占全线34.3%,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49个县(市)
城区和122个乡镇,受益人口3050万。
河南着力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围绕国家水网“四横三纵”水资源调配布局,构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河南现代水网总体布局。
推动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持续开展11个大型灌区和18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做好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促进移民稳定发展。
新闻热词:技能河南
9
人才振兴,河南乡村才能振兴
2023年3月1日,河南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将在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含补贴培训10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80万人。
2023年6月16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河南省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培训、农村创业创新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等各类高素质农民10.1万余人培育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各地综合培育进度达到96.5%以上,预计2024年1月底完成各类培育任务。
2023年起,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载体,结合“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河南赛),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河南省乡村设计人员专项培训,我省培养一批乡村设计人才,并联合人社部门制定相关省级评价规范,陆续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和颁证工作。
力争通过5年努力,为全省各农业县(市、区)培养10~20名乡村设计师,为全省乡村建设提供有效人才支撑。
新闻热词:监测精准
100
推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2023年5月27日,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在兰考县召开,推动驻村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省识别认定的监测对象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54个,居全国第一位。
2023年11月,河南印发《河南省脱贫人口增收行动方案(2023-2025年)》,旨在不断缩小脱贫人口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力量。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完成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事项,切实提升了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2023~2025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全国脱贫地区平均水平,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持续高于全国脱贫人口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焦莫寒吴向辉孙好闯/文杨远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