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华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出来的,具体表现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其能力水平、人文素养等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升教师能力素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关键环节。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必然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努力提升教师水平,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堂
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堂,是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其不仅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行为,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而且能够通过自身言行引导学生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行为的规范,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立场、陶冶道德情操、践行文明行为,将教育家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促进学生发展。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党史教育、红色主题展等活动的组织策划,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岁月、深刻感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进而将其渗透到思政教育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一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及时纠正和引导教师的不良思想、错误观念等,帮助教师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伟大理想、明确教书育人的伟大重任,从而努力提升自己、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二、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打造有力度的思政课堂
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打造有力度的思政课堂,是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思政课堂的效能。因此,教师要不断发展教学智慧、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展教学视野、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首先,高校可以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名师等来校开展座谈会、研讨会,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能够汲取专家的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并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向专家请教,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开展观课、摩课、评课抑或是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让思政教师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教学内容、拓展教育思维,从而增强思政课堂的创造性和趣味性,提升教育质量。最后,思政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育书籍、观看名师网络课堂等方式,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升自身观察力和感受力,在课堂中通过捕捉学生的微表情和微动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三、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是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而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将爱国、爱教育、爱学生等融为一体渗透在思政育人过程中,提升思政课堂的亲和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堂。因此,思政教师要勤修仁爱之心,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弘道追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师生研学旅行、外出参访等,为师生相互深入了解创设条件,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其次,高校可以对思政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深刻理解职业角色,学会尊重、宽容学生,争做学生的好朋友。最后,教师可以将社会时事、名人故事等作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触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社会的进步及祖国的强大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实现人生追求努力奋斗。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激励和鞭策教师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能够加快教育转型,推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帮助教师逐渐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存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高校要敦促教师积极学习和贯彻教育家精神,增强职业价值观念,提高综合能力,自觉将教育家精神渗透到思政教育全过程,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系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基金项目《党内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态”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研究》(项目编号:21JK0295)、2023年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本原与血脉研究》(项目编号:SYMY2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