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溢
大食物观的安全内涵
大食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食物系统提出的全面战略理念。大食物观关注食物供给,促进食物系统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食物供应中断的能力,增加食物供应链的灵活性。
大食物观强调科技发展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路线,推动可持续农业实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食物系统的整体可持续性,通过倡导利用科技创新来优化食物供应链,提高食物系统的适应性和响应速度。大食物观支持采用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大食物观的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能更有效地保持稳定,增强城市食物系统的整体韧性;通过提倡多样化的食物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通过保证食物供应的多元化和高质量,能增强城市食物安全,确保所有市民能够获得充足、营养均衡的食物。
大食物观与城市食物韧性的关联
生产环节的可持续化。大食物观鼓励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
供应链的弹性提升。通过优化食物供应链管理,大食物观促进了食物供应链的透明化和效率提升,保证了食物的新鲜度和可追溯性,降低食物的流通成本,提高系统在面对供应链中断时的弹性和响应能力。
消费行为的引导与改变。大食物观倡导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增强城市食物系统的自给自足能力,提高城市食物韧性。
提高城市食物供应安全性。大食物观通过促进多样化的食物生产模式(包括城市农业、周边农业以及远程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建立弹性供应链,增强城市应对食物安全危机的能力。
郑州都市圈
践行大食物观的挑战与实践
郑州都市圈城市食物韧性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
土地利用与食物生产可持续性的挑战。随着都市圈的扩张和人口增长,农耕用地逐渐被侵占,这会威胁到食物的生产和供应。
交通网络与食物分销的挑战。灾害可能破坏关键交通枢纽,从而中断食物供应链,使得食物无法及时从生产地输送到消费地。
人口分布与食物需求的挑战。都市圈内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分布变化导致食物需求不均衡,而不恰当的城市规划可能加剧这种不平衡。
自然环境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土地质量退化等环境因素可能对食物生产造成压力,使得城市规划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挑战。社会经济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波动都可能影响食物的生产、分销和消费。
过去5年,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灾害的双重挑战下,郑州都市圈展示了其城市食物韧性的实践策略: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运输障碍和人员流动限制,郑州都市圈通过建立临时食品供应站、优化物流路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购买与配送等方式,保障了食物的稳定供应,同时,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线路,加强仓储设施,确保食物的顺畅流通与储备。
为应对极端天气灾害,郑州都市圈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灌溉系统的效率和抗旱能力,推广抗逆性强的农作物,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改善基础和仓储设施,优化物流网络,提高了食物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
政策建议与未来方向
公开数据分析显示,近5年间郑州都市圈城市食物韧性评价综合值逐年增长,但是整体韧性评估的效益等级属于“较差”等级,说明尽管郑州都市圈在食物韧性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仍然需提高其效益等级。
建议出台针对食品企业的财政援助政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食物安全和农业支持政策,出台灾后重建和恢复政策。
都市圈发展必须考虑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因素,采取更为综合和协调的措施,强调区域性协同和整体规划是实现高效应对的关键。
[作者系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践行大食物观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ZT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