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融入红色资源 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高校英语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思考遵循基本规律 传承红色基因巴林特小组在培养高职高专 男护生职业认同中的应用研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18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11

融入红色资源 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路顺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和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深化铸魂育人理念的关键路径,更是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革命文献以及革命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是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生动体现。在高校“大思政课”中,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红色资源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通过学习和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其次,红色资源是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的宝贵资源。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最后,红色资源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了解红色资源,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创新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为了更好地融入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更加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式。一是将红色资源融入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红色资源作为教学案例或辅助材料,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二是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场所,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三是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主题的文化活动、建设红色文化长廊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构建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其他课程形成联动机制。一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二是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参观革命遗址遗迹、开展主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资源的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加强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要将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融入红色元素,将红色资源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建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是提升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一是评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自我反思、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收集信息,更全面地了解红色资源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二是评估指标的具体化。在评估过程中,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指标是关键。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行为表现等。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反思,分析红色资源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三是建立与完善反馈机制。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因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要求在评估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反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反馈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