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农”墨重彩“丰”景如画
第48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28期:第48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4-25

西华“农”墨重彩“丰”景如画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巴富强夏振华彭世繁郭军

“俺今年种了14座棚、30多亩小吊瓜,预计亩收益3.6万元,纯收益50万元左右。”4月19日,预估起今年的收成,西华县黄桥乡后石羊村村民金纪伟笑着说。

西华县素有“豫东大林海、平原花果山”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农业基础性作用,瞄准群众的“果盘子”“菜篮子”“饭碗子”,把种植大桃、小果型西瓜(小吊瓜)、精品葡萄、小辣椒等农特产品以及拓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条,作为建设农业强县、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花果山”丰盈“果盘子”

“我们村采用春秋两季种瓜、冬季种菜‘两瓜一菜’的大棚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循环利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2023年,全村250多户种植610座大棚小吊瓜,使村民年均增收2600元。”后石羊村党支部书记李智慧介绍说。

早前,西华县在市场行情、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做了精心调研,加上小果型西瓜具有皮薄、瓤脆、汁甜等特点且早春上市填补市场空当期的优势,综合来看,非常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在推广期间,该县组织了120余人的技术服务团队,在小果型西瓜生产各个关键阶段入户到棚进行现场指导。每年邀约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电视电话讲座,对基层农技推广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以及有关单位、乡镇办分管农业的负责人进行线上指导。

据了解,该县以黄桥乡、西夏镇、迟营镇和红花集镇为中心,创建市级小果型西瓜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县农场、西夏镇展庄村、迟营镇孙庄村和红花集镇龙池头村,建成6个2000亩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连片种植示范核心区;从山东招引农业技术公司,组建西华县舒丹农业有限公司,在迟营镇建成5个国内一流的工厂化育苗大棚,年销售种苗500万株以上。

目前,西华县已形成会磊种植专业合作社、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百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婷甜家庭农场等从事小果型西瓜规模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余个。全县6个小果型西瓜种植示范基地,分别由2~3个合作社牵头运营,联系瓜农上千户,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小果型西瓜产业联合体,2023年获评“全国优质小果型西瓜基地”。

科技投入是提高农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关键。“特色农业科技含量高,需要给农民做好技术保障。我们加强了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建设,组建含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在内的农技推广队伍,积极搭建‘三支队伍’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社会化服务平台,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人员、职责、地段、时节全覆盖,给农业特色产业振兴插上了技术的翅膀。”西华县农业农村局科教股股长陈永春说。

除打造瓜果育苗基地外,西华县还依托河南省卫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食用菌菌种选育、技术推广、回购及精深加工等;年产基于长棒工艺技术的香菇、木耳、银耳类标准化菌包1500万只,食用菌调味酱料2000万瓶,产值3.5亿元;安置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同时,在食用菌生产中,消化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麸皮、木屑等原料,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就地转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绿意盎然、花果盈枝向来是西华县最美的田园景象。其中,以黄桥乡裴庄村为中心的“万亩桃园”蔚为大观。该村种桃、卖桃已有近40年的历史,涌现出了“桃书记”吴东亮、“桃子哥”和合胜、“桃状元”和少朋等一批老中青结合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田园农匠”。正是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实现了优质名品桃树逐步更替,带动周边9个行政村、3600多户群众种植桃树1.7万亩,使“万亩桃园”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集中连片大桃种植基地。大桃的成熟期、采摘期、收益期,由原来的6~8月延长为5~10月,桃农收益也从一般品种的每亩6000元,向优质品种的每亩2万元迈进。裴庄村从原先“一穷二白”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锦绣画卷,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田园”“森林乡村”等。

西华县更是依托“万亩桃园”,连续举办了20届以桃花为媒的踏青、购物、赏游活动,每年吸引游客百万人以上,拉动了住宿、餐饮、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从种桃、卖桃到赏花、卖景,再到喝桃花酒、住桃家院、看桃缘戏,实现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发展桃产业的华丽嬗变。

“玉蔬园”挎稳“菜篮子”

在皮营街道润农种植合作社的番茄大棚里,被誉为“番茄大王”的理三介绍,“有很多人慕名前来采摘,仅进棚采摘这一项,一天就能销售千把斤。”

理三种植的水果番茄,具有酸度小、甜度大、水分多、皮脆沙瓤等特点,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自2月份进入采摘期以来,该合作社的水果番茄一直处于旺销状态。

为加快水果番茄种植产业发展、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该县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规范有序引导土地流转,积极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无公害大棚水果番茄种植。目前,全县种植面积达2000亩,每亩产值3万元以上,产品远销南阳、驻马店、许昌、周口、漯河等地。

“俺今年育了40多亩辣椒苗,其中朝天椒30亩、新一代13亩,等苗子长到20厘米左右就可以移栽了。”正在田间炼苗的艾岗乡潘北村种植大户蔚东广说。除了种植辣椒,今年他还种植了50亩大蒜,计划再种60亩花生。

艾岗乡土壤松软肥沃,有20多年的辣椒种植历史,是小辣椒种植的“特色乡”和“示范乡”。全乡小辣椒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草莓椒种植面积8000多亩,小辣椒亩均收益6000多元、草莓椒亩均收益约8000元,仅辣椒种植一项年产值2.4亿元。此外,还激活了辣椒烘干、加工、冷储、包装等行业,让当地辣椒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西华县以奉母镇、艾岗乡和红花集镇为重点,形成辣椒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良好局面,产业链条十分完整,成为规模体量较大的产业集群,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形成了“小辣椒大产业”的发展格局,辣椒种植成为西华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目前,艾岗乡辣椒,大王庄乡韭菜,逍遥镇香葱,迟营镇青茄,皮营街道大棚番茄、黄瓜等各具特色的“玉蔬园”,让群众挎稳了“菜篮子”、鼓起了“钱袋子”。

“大粮仓”端牢“饭碗子”

西华是产粮大县,作为豫东粮仓的“大分仓”,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和种粮收入就显得至关重要。

管理“技高一筹”,产量才能“高人一等”。为此,该县常态化向22个乡镇(街道)农业生产一线派遣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手把手指导农业管理,面对面开展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在农业生产一线举办小麦田间管理以及平菇、羊肚菌、小果型西瓜、精品葡萄等高效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受益群众2万余人。此外,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新技术入户率98%以上、应用率95%以上。连年的科技投入,该县粮食总产量从2017年的16.484亿斤增至目前的17.384亿斤,增幅5.46%。

逍遥镇“粮王”曹自堂,是十里八村响当当的“庄稼医生”“种植标兵”。曹自堂采用“内学+外引”的方式不断提升种植技术,养成了依托土壤地力监测数据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习惯,并把最新科技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组合搭配出一套标准化种植方案。一年前,在自家试验田里,他取得了小麦亩产1623斤、玉米亩产1426斤、大豆亩产602斤的喜人成绩。

“像曹自堂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很多,我们要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指导,也要培养出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匠’。”西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二伟说。

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户“高枕无忧”,是提高种粮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为此,该县大力发展以枣花面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从卖原粮转向卖商品,推动“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变。

“枣花面业与俺村签订了合同,他们负责供种、耕地、管理、收割等,还会以高于市场一毛钱的价格对小麦进行回购,村民既省时省力又增加了收入。”田口乡陈楼村党支部书记展艳丽介绍说。

西华县始终坚持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创品牌”为导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体系,持续以全产业链的研发创新赋能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整体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小麦全产业链生产的“周口样板”。

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积极发展新型“订单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合同,在经营过程中,农户可以根据种植情况自愿参与。企业采取“七个统一”,即统一耕种收割、统一提供优质粮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购买农业保险、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仓储,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

其中,枣花面业已成为集小麦种植、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废水处理、清洁能源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集团,每年发展优质小麦订单20万亩,帮助农户每年增收2000多万元,带动2万余户农户走上致富路。“枣花”品牌已享誉国内、叫响国外,产品“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年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奉母镇利用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推进优质红薯种植1万余亩,依托河南佳宇农业有限公司,做活红薯粉条加工产业,做强“奉母粉条”品牌,提高了红薯附加值;皮营街道谭庄村黑小麦加工厂,运用黑小麦加工特色面粉,为西华小麦再添麦香;西夏镇司渡口村付国鹏以“绿色饲料+高新科技”生产的无抗鸡蛋,营养丰富无公害,连续5年端上全国两会的餐桌……正是这些农特产品,拉动了西华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迅速奔跑。

“我们聚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已有17个乡镇、397个行政村打造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其中,特色种植类村庄161个、畜禽养殖类村庄77个、农副产品加工类村庄54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类村庄42个、逍遥胡辣汤等传统特色类村庄31个,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质量、改善了农村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跑出了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西华县县长马昭才说。

西华县“万亩桃园”喜获丰收 马东雷摄

西华县黄桥乡后石羊村瓜农正在查看小吊瓜生长情况 张翔摄

西华县东王营乡千亩生态葡萄园金国明摄

西华县址坊镇叶桥村香菇长势喜人

马东雷摄

桃花绽放颍河畔 张振芳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