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松梁红娥
立德树人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和共同责任。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担当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思政教育?本文从家庭、高校、社会、自我四个方面,对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重视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家庭教育是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实事求是、真诚待人、温和宽厚的大学生。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包括高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两者协同,不留思政教育“真空”。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应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思政教育观念。以往部分家长注重智育、忽略德育,加之高校往往只能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监督管理,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生活的细节得不到关注。所以家长应多与老师沟通,多与学校沟通,深入了解子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摒弃“重智轻德”错误理念,结合子女的性格特点与成长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将子女培养成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青年。
发挥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可以系统性、规范性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高校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因此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应及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其次,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新媒介,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高校可以开展主题教育,如党史学习教育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
客观认识社会教育中的不确定性
社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风险并存。除高校与家庭外,大学生受到的大部分影响来自社会,社会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在社会中可能学习到尊重他人、文明友善,也可能受到不法分子蛊惑,轻则受骗,重则误入歧途。如何避免大学生在社会中受到消极影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难题。例如,思政教育人员可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分析大学生的喜好,搭建有吸引力的网站,并借此平台宣传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以此来克服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到负面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侵蚀;线下则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积极加强自我思想道德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反省,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缺点,戒除自己的不良嗜好,主动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大学生开始自省,体现出了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升华过程。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建立引导机制,即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使大学生通过矛盾分析法将自身与榜样对比,发现榜样身上的闪光点与自己的不足;其次,发挥学生组织的优势,高校中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基本是由大学生运营管理,这些学生组织天然贴近大学生,因此可以在此类组织中开展思想建设会议,实现大学生内部的集体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觉能动性。
总之,在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高校、家长、教师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集中力量,不断完善教育方法,坚持守正创新,协助大学生克服生活中的挑战,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将大学生塑造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开创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作者单位系西安思源学院;本文系2023-2024年陕西妇女/性别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陕西省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路径研究(立项)”阶段性成果(编号:2023HZ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