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三权分置”下如何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媒介融合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 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策略研究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0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5-30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赵亮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关键作用,有助于丰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形式和内涵。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从“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新格局”等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善用劳动教育的社会大课堂

首先,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立由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高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领导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其次,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依托独立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专设实践模块,通过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览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劳动。具体而言,既可以组织寝室卫生保洁、食堂帮工帮厨、校园绿化美化等一般性劳动教育实践,也可以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比如农业院校可以组织耕种实践、政法院校可以组织普法志愿服务),以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体验中感悟劳动的重大意义。再次,建好用好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高校可结合历史传统、所在地域、学科专业等,与党政机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型工业企业等合作建设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劳动育人提质增效。

搭建劳动教育的大资源平台

首先,系统汇集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育人理念,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政策法律等,开发一系列权威管用的教材、讲义、案例、课件,推出一批劳动教育“金课”,全面打造劳动教育资源数据库,并实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劳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充分利用。其次,建立健全数字化宣传教育平台。通过“三支一扶”“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聚焦劳动教育内容,结合社会实践的成效经验及心得体会,制作相关的短视频、微电影等,并依托大学生在线、易班等平台开展交流学习,运用微信、QQ、抖音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待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建设成本适宜的劳动教育虚拟仿真中心,有效开展沉浸式劳动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劳动教育的大师资体系

首先,打造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在学生处设立劳动教育中心,根据高校的实际需要聘任必要的专职教师;聘任“两院”院士、资深教授、先进模范等,担任劳动教育特聘教授;聘任各教学单位以及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中符合要求的教师,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同时,实施劳动教育骨干师资培育工程,通过集中培养、项目委托、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等方式,锻造一支优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其次,组建高水平劳动教育研究团队。依托劳动教育中心、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组建拥有不同学科背景、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并凝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等主要研究方向,积极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以推动劳动教育教学研究取得跨越式发展。再次,健全劳动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全覆盖,并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学术研讨和国情考察研修,增强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提升教师参与劳动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同时,可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开展专项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创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首先,以“五一”国际劳动节、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等为契机,组织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走进高校校园、思政课堂,讲述个人成长经历、先进事迹、心得感悟,展示优秀的职业素养和高超的业务技能,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开展劳动教育,并与教师、学生沟通交流,以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感悟。其次,依托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且劳动教育成效显著的院校,设立劳动教育联盟、劳动教育研究会、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组织高层次集体备课会,为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提供沟通、交流、学习的高端平台。同时,横向推动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纵向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结对共建,实现劳动教育的立体化发展。再次,强化劳动法治教育。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法条为依托,系统性地开展劳动法治教育,使学生增强劳动法治意识、提升维权能力,强化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