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叫党员干群总动员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年不种粮也有麦收季咋种出高产夏花生?世界首次! 嫦娥六号携月背“土”特产启程回家全面贯彻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南力量多措并举确保夏粮丰产农民增收建安区 铺就共同富裕“金光大道”图片新闻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4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05

高标准农田里的丰收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李桂云孙雅琳焦宏昌董豪杰

三轮车、拖拉机、收割机齐鸣,6月3日,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农田里,好热闹!

沈家村小麦收得晚,在“三夏”大忙的季节里,算是“落后者”。这顶帽子,村民倒是很喜欢:为啥收得晚?因为沈家村的麦田就在尉氏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浇水方便,多浇几次水,自然收得晚。

收割机刚刚走过的麦田,拖拉机拉着播种机就上场了。大晴天连续了多天,墒够不够?

“那怕啥,浇一水不就中了。”正在往播种机里倒种子肥料的村民笑着说。

沈家村的丰收变化,来自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土地“上新”变化多

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到底给沈家村带来了啥?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满嘴的话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好来了一句:“那变化太大了。”

捋了捋思路,石长锁说:“就拿麦天来说吧,我们村年轻人回来的不多,老人在家都能招呼住。”

不光是麦收,整个小麦季,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不怎么回来,“地里也没啥需要年轻人干的重活,搁外头好好挣钱吧”。

在沈家村,年轻人最多、最热闹的时候是过年。

耕种收的机械化自然不在话下,打药有无人机,以前最让人头疼的浇地难题,也因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迎刃而解。

石长锁说:“年纪大的拿个卡一刷,这边就出水,而且是喷灌,浇得还好,要是年轻点儿,手机上就能直接操作。”

种地越来越方便,沈家村的年轻人就纷纷外出挣钱。石长锁介绍说,沈家村的年轻人经过多年的“传帮带”,大多聚集在浙江绍兴,据他了解,哪怕最基础的工人,每月也能挣上5000元左右,会技术的挣得更多。

老家农田里的变化,让外出务工的村民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挣钱。“一来一回路费花不少,还耽误几天工资,现在都省啦。”石长锁说。

“全方位”提升好处多

农田边上,一块儿不小的地块上,安装着各种各样的设备。在珍惜耕地的农民眼里,这块儿没种粮的地一点儿也没浪费:少了这点儿地,粮食也不少打。

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刘纪锋边走边介绍,虫情测报仪、病菌孢子捕捉器,各有各的用处,土壤墒情等数据也能及时采集,气象方面的信息,则全部汇总在屏幕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数字密密麻麻。

“就拿风速说吧,这个非常有指导意义,每年无人机打药的时候,机手根据风速就可以判断是否适合,防止喷药时产生飘移,影响防治效果。”刘纪锋说。

高科技智能装备带来的生产变革看得见、用得着,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农田的提升也不少。

刘纪锋介绍说,硬件提升之外,高标准农田里还在进行地力提升,通过施用有机肥、科学施用肥料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正逐步改变农民过去“使劲儿用地”的传统方式,边种植边养地,解决土壤问题,为粮食丰收打下更好的基础。

农技进田种好粮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种种便利,让沈家村的村民种地更有劲儿了。好地上多打粮,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农田边上用水泥建成的“格子”里,是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在这里开展的土壤肥力试验,通过不同肥料用量、用法的对比,用小麦长势和最终结果,给农民“上课”。不远处,还有100种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方便村民观摩,从而选择适合的品种。

尉氏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的申丽华说:“就是把技术直接带到地头,让村民方便看、容易学。”

申丽华介绍说,从种到收,每到生产关键时节,农技人员都要到田间地头,发放技术指导明白卡,现场开展技术指导,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手段,提醒村民生产注意事项。

针对种植大户,农技人员还不断开设技术培训班,让大户掌握技术,从而带动村民加快技术提升。

麦收也是夏播的开始,尉氏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分包各村镇,正不断奔走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

尉氏县全县99.7万亩耕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90万亩,接近实现全覆盖。随着土地的提升、种植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尉氏县正不断释放高标准农田的生产潜能,多产粮、产好粮、保粮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