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夏播面积近八成古温大地新风起以旧换新购买新能源车直补1万完善应急预案保障渔业安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导读增产14.5% 小麦高产的底气从哪来获嘉县 公路绕村乡村兴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7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1

增产14.5% 小麦高产的底气从哪来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董豪杰

6月7日,获嘉县小麦收获已经结束,位庄乡种植户徐方海的小麦早已入仓,但丰收的高兴劲儿始终没过去。

徐方海今年的小麦收获季有点特殊:普普通通的麦收,竟引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获嘉县农业农村局等众多专家。收割机作业结束,专家组就开始现场称重、除杂、去水并实际测量收获面积,最终第一时间获得相关数据:亩产662.1公斤,相较周边地块儿,每亩增产83.6公斤,增产率14.5%!

“没想到一下增产这么多。”徐方海说,虽然惊讶,但对于小麦增产,他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早在去年玉米季,徐方海就在专家的指导下,从水肥管理入手,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单产,效果明显。“主要是水肥,专家说是智慧施肥技术。”徐方海说。

徐方海说的智慧施肥,其实是华北中部农艺农机融合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这是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农田智慧施肥”项目课题之一,就是要通过多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的协同攻关,解决华北地区农田农艺农机融合不够、高效施肥综合解决方案缺乏等突出问题。

“简单说,我们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的卡点与难点就在于品种、地力、肥料配合度不高,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智慧农机缺乏。”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黄绍敏说。

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徐方海的小麦增产,肥水管理是关键。跟徐方海一样,当地不少种植户都存在地块小,土壤类型多,地力不均匀等难题,传统的施肥方式下化肥利用率不高,施肥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

如何科学施肥?项目组专家改变了以往根据经验施肥的方式,在施肥量上,采取养分专家系统,以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底肥方面,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增减”,缺啥补啥,播种时采用安装导航系统的大功率拖拉机,精准施肥、精量播种;追肥方面,根据苗情、墒情,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根据需要随时补充水肥。一整套的科学施肥方案配合先进的农机具,实现按需、按时、按量精准水肥管理。

粮食单产提升,不仅要依靠高产稳产品种、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关注土壤健康和地力提升,水肥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十分关键。

黄绍敏介绍说,项目实施的目标就是要集成从小农户田块尺度到规模化农场尺度的智慧施肥综合解决方案,实现示范区氮肥利用率达到5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以上,耕地产能提升10%以上。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