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价格翻番只因绿色有机育成一池优质蚌 首先管好一池水前端售农资后端能收储每一个脚印里都藏着汗水从收麦到种秋不足两小时鲁山环卫工有口福图片新闻
第07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7期:第07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1

前端售农资后端能收储

尉氏新农人王二虎打通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董豪杰文/图

年少时外出打工,三年便成了最年轻的主厨,而后顺利成为行政总厨。这是王二虎奋斗的第一个“十年”。

第二个“十年”,王二虎更换“赛道”,从一台玉米收割机起步,逐渐发展为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公司。返乡创业的王二虎,扎根农村、深耕农业,走出了一条别样的新路子。

瞄准需求、把握市场、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王二虎的农业发展路,随着传统经验被精准数字代替,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清晰。

挂上三块牌

新农人不断进阶

6月4日,尉氏县机手减损大比武现场,整齐的大块儿麦田是机手们的最爱。一季的收获就看最后的收割,颗粒归仓既是种植户的期盼,更是机手的承诺。

王二虎登上收割机,调整好坐姿,检查过机器,静待启动。

“比赛开始!”一声令下,王二虎的收割机轰鸣起来,现场烟尘四起。调整割台、前进、掉头,麦田里留下整齐的麦茬,如同在田间作画。

王二虎成绩不错,对于农业机械他很拿手。十年前返乡时,靠着一台先进的玉米收割机,他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

“玉米还能用机器收?”种植户的疑问变成了王二虎和收割机的回头率。

“那时候刚回来,也不知道该干啥。”王二虎回忆说,整天往田间地头跑的他发现,当地种植户在玉米收获时,还没有合适的机械。

找准了需求,也就找到了商机。王二虎果断购买了一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玉米收割机,开始为当地种植户服务。

王二虎的想法跟种植户的需求对接上,路子对了!

“那时候确实累,一到忙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在操作机器。”王二虎说,他可以操作所有农用机械,并且练就了一套绝技:哪里链条断了,他能听出来;哪里漏油了,他能闻出来。

尝到农用机械的甜头后,王二虎开始组建农机队伍,在服务种植户的过程中,自己也办起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搞种植。

农机具不断增加、种植技术不断精进,王二虎专门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以现代化的企业参与农业生产。

王二虎的办公场所门口,分别挂着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公司三块牌子,这是他农业发展路上,最好的诠释。

“无论是农机队伍,还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其实都是比较松散的,但成立公司后就不一样了,有员工、有章程,更加正规。”王二虎说。

这也对王二虎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十几名员工如何管理?

王二虎说:“目前主要是保证员工有活儿干、有钱赚,下一步要尝试工资加绩效、分红等形式,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算好一本账

数字里藏着效益

无论是种植粮食,还是服务种植户,收益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去年秋季,玉米密植高产新技术的应用,让王二虎在当地名声大噪: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不仅创造了当地纪录,也一举夺得高产冠军。

玉米密度增加至每亩6300株,选择适合的品种、水肥跟上、病虫害防治做到位……在当地种植户备受锈病困扰的情况下,王二虎的玉米却健康生长,晚收20天左右,产量大大增加。

今年,王二虎准备把自己的高产经验传授出去,让更多种植户受益。

在王二虎眼里,高产只是提高收益的一个方面。作为流转1000多亩耕地的种植大户,成本的控制也十分关键,“节本就是增效”。

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王二虎精细地计算出了每一个环节的成本,从种子播量、价格,到药剂种类、打药次数,再到收获、耕作费用,他得出每年每亩的成本在900元左右。

比较难把握的是灌溉,每年降水量不同,浇水次数有所差别,但具体到人工、电费、水量等每次灌溉的花费,王二虎倒是门清儿。

每一项,王二虎都能精准地分析出价格,这让他在种植和服务过程中不是糊涂账。

这本账,王二虎算得清楚,也考虑周全。“基本上是按照高产稳产的一套模型,来确定每一个环节的事项,正常情况下,肯定能获得高产。”

成立公司后,对于经营管理账,王二虎也不敢马虎。公司的机手,基本上能操作所有的农用机械,这让员工的工作能够持续。除了耕作自己的农田和服务周边的种植户外,王二虎的公司还远赴全国各地,开展农机服务,不断拓宽市场。从南到北,每年的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次。

种得好、效益高,王二虎在服务其他种植户时,也底气十足,甚至可以复制和推广完整的高产稳产技术。

串起一条链

打通服务全过程

6月3日,尉氏县张市镇高庄村的王建设刚收完6亩多小麦,就马上拉到王二虎的天星园农业公司。过磅、去皮、检测杂质水分,一套流程下来,卖了9200多元。王二虎用验钞机仔细验过钱,连同零钱一并交到王建设手里。

无论是仓库还是院子,都显得有点凌乱:正在扩建的仓库,外边尚未硬化完毕;院子里放置着巨大的钢铁架子,这是马上就要安装的烘干塔;财务室内,排队领钱的农民围了不少……

“没办法,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王二虎说。哪怕是在“三夏”大忙的时候,公司不断添置的“硬件”也没有耽误。

合作社的农资店里,种子、农药、化肥等产品一应俱全;农机库里,从拖拉机、收割机到灌溉机械、植保无人机,粮食种植所需的机械设备统统不缺;正在扩建的仓库和马上安装的烘干塔,补上了最后一环……

120多台(套)农机具,让王二虎可以在粮食生产的任意一个阶段,都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一台一人多高的卷帘式灌溉设备前,王二虎说:“这个可是好东西。”

耕种收的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粮食种植中的人力投入,病虫害防治也有了先进的植保无人机帮忙,唯独灌溉是短板。

王二虎介绍说,田间需要浇水时,只需要把机器运至田间,连接水井、安装妥当,就可以实现自动化灌溉,效率提高不少,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不光是灌溉设备,王二虎选择农用机械都有自己的考虑:拖拉机要买大马力的、播种机械必须适用不同需求、无人机要不断更新换代……

王二虎说:“我们服务的不少是种植大户,相较普通种植户来说,他们的需求更高,要求效率,也要求效果。”

现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王二虎用不断更新各类农用机械“对症下药”。前端有农资产品,后端有烘干、收储,不断延伸的链条,让王二虎可以满足种植户的所有需求。

了解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