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擦亮诚信发展底色防灾能力强 丰收底气足图片新闻女扮男装43年 直播唱“火”稀有剧种麦草“联姻”提单产让强筋小麦更“强劲”“麦”向多元化市场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58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2

太康道情名家李艳灵

女扮男装43年 直播唱“火”稀有剧种

关键字:稀有,直播,男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艳灵在直播太康道情戏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青俊郜敏文/图

“天寒地冻北风急,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手拿一条破布袋,借粮去到杨庙集……”6月9日晚上八点,58岁的国家二级演员、太康道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艳灵端坐在手机屏幕前,开始了每天一次的太康道情戏直播。她演唱的是道情剧目《王金豆借粮》经典选段。唱腔悠扬、嗓音清亮,几分钟后,直播间就热闹起来,不时有观众涌入,为她点赞、评论、欢呼。

“太康道情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我的生活、增进我的涵养。我愿用我的一生守护、传承和发扬道情戏。”李艳灵告诉记者,她所扮演的是太康道情戏中的小生,已经女扮男装演出了整整43年。

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直播中,看似简单,背后却凝结着李艳灵43年的坚守、探索和传承。

入职道情唱念打坐苦练本领

李艳灵对戏曲的喜爱融入骨血。“我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学唱豫剧。”李艳灵回忆说,“父亲是一个豫剧爱好者,会拉弦伴奏。以前没有音响设备,唱戏都是清唱。虽然是清唱,但由父亲在一旁拉二胡伴奏,我感觉非常知足。”

1980年,太康道情剧团招收演员,在别人介绍下,15岁的李艳灵报名参加,凭着扎实的唱功赢得了现场评委们的阵阵叫好。“今后,我一定努力练习剧情,把道情戏守护好、传承好。”李艳灵暗暗下定决心。

进入剧团后,李艳灵勤奋好学,苦练本领。别人六点半起床,她五点半就起床到河边练功吼嗓,吃过早餐,练习步法、身段、压腰、压腿等,极其辛苦。一次为了练习剧情中的“跪步”,李艳灵把两个膝盖都磨出了血丝,疼痛难忍,她就缝了两个棉垫绑到膝盖上继续练。“一天10多个小时,每次训练完我整个身体都像散了架,蹲在地上起来都非常困难。”回忆以往训练的场景,李艳灵记忆犹新。

唱戏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李艳灵虽然天生好嗓音,但由于没有上过戏校,缺少系统培训,说话方言俚语较重,一开始时戏剧的字句发音不准。为给李艳灵纠正唱腔,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张天印付出了不少心血。“艳玲每演出一个剧目前,我都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她纠正。”张天印说。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纠正指导,李艳灵的唱艺越来越好,唱念打坐、进场出场井然有序,表演上取得很大的突破。

3年后,李艳灵学有所成,开始登台表演,并担任《王金豆借粮》《张廷秀私访》等多个大型道情戏剧目中的主角。

可好景不长。1992年,太康县对剧团进行改革,李艳灵被清退回家。回家后,李艳灵对道情戏的喜爱始终没有改变。“在家里,我每天都唱,干着活唱、做着饭唱、照顾孩子时也唱。”李艳灵腼腆一笑说,“可以说,一天不唱我就感觉喉咙发‘痒’。”

重返戏台多次到清华大学演出

几年后,张天印被选举为太康道情剧团团长。上任第二天,张天印就派人把李艳灵从家里叫了回来。“艳灵是我亲手培养起来的,道情剧团不能没有她。”张天印说。

“重返戏台,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李艳灵说,当时剧团工作人员章玉志来家里叫她时,天刚下过一场雨,道路泥泞,她正在家里洗衣服。

“艳灵,团长叫你回剧团哩,唱戏是你的事业。”见到章玉志,他的一句话,击中了李艳灵的泪点,李艳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哭了起来。“马上就要回到日思夜想的剧团了,我心里那是激动啊!”李艳灵动情地说。

再次回到剧团,李艳灵更加珍惜这份职业,每次演出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只要嗓子允许,艳灵一天演出过三场戏曲,从没有向剧团喊苦叫累。”张天印回忆说。艰辛地付出,使李艳灵的唱艺更加趋于成熟。近几年,李艳灵随剧团多次到台湾、香港和清华大学进行演出,荣获了全国、省级多项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戏曲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太康道情戏也取得了不菲成绩: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剧团演职人员从以前的10多人增加到64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34人,每年下乡演出500余场(次),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庄稼农户的剧团”。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道情剧团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了110多部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王金豆借粮》《红尘》《珍珠塔》《走娘家》《张廷秀私访》《跪洞房》等,现代戏有《前进路上》《太康人家》,新编历史剧《王钝》等。”说起太康道情剧团成绩,张天印难掩激动。

直播推广道情戏“知名度”不断提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群众获取文艺信息渠道的增多,几年前,太康道情戏也走过一段时间的“低谷”。“那段时间,剧团里有人看不到发展希望,主动提出辞职下海。”说到这里,张天印一脸伤感。

不过,李艳灵却始终坚守在剧团里。“既然选择了,就不会轻易放弃。”多年来,李艳灵把道情戏作为自己为之坚持并努力一生的事业。

5年前,李艳灵开始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对道情戏进行宣传推广。她在直播的同时,还积极动员剧团其他演员开通直播,宣传推广太康道情戏。“道情戏是中国稀有剧种之一,我们必须传承并发扬光大,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李艳灵告诉记者。经过持续不断的直播,太康道情戏越来越被社会广大群众所知晓。

戏迷李小娟是云南人,为能当面听一听太康道情戏、看一看太康道情班,她从云南坐高铁辗转来到太康,在李艳灵家里吃住了一个多月,每天跟着李艳灵听道情、学唱戏。李小娟说:“跟着李老师学道情戏,算是饱了眼福。”

“我喜欢唱道情戏,这个职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一直到嗓子不能唱为止。”说起未来,李艳灵语气坚定。

扫一扫,更精彩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