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召开全省抗旱暨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图片新闻郑州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正阳五千余党员干部支援抗旱及时抢墒造墒补墒播种迅速行动不“靠天等雨”引来颍河水 滋润秋粮田井水河水齐上 白天夜晚抢种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我省招聘农村特岗教师3495人打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第一仗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4

打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第一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董豪杰

历时半个月,河南麦收大幕落下。

提单产,是今年粮食增产的重心。去年秋冬种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

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小麦生产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今年年初,我省印发的《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聚焦单产提升,依托已建3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建400万亩示范区,集中打造7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让示范区成为增产主力。

今年麦收,是中原粮仓大面积单产提升第一仗。

良田好打粮

高标准农田里的增收“经”

今年“三夏”,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麦田收得很晚,一直到6月3日,在全县麦收接近尾声时,这里正热火朝天。

晚有晚的好处!沈家村村民丁爱梅说:“今年小麦后期偏旱,普遍比往年早收,俺这儿不用。”

矗立在麦田里的喷灌设施,就是晚收的答案:应浇则浇,能延长小麦灌浆期,促进籽粒饱满。

沈家村的农田全部在尉氏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一脸骄傲:“现在条件好太多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很方便地浇地,省太多劲儿了。”

浇水方便,丁爱梅准备收完小麦就立马种上玉米,她只会用刷卡的方式浇地,村里会用手机的年轻人,直接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浇地。

好地好打粮,已经成为沈家村的共识。但光靠土地,想要高产还远远不够。

沈家村的耕地“升级后”,村民大多选择自己种植。一家一户的条块状耕地,种植技术提升是件麻烦事儿。

把技术直接带到田间地头,这是尉氏县农业农村局为沈家村开出的良方。每到生产关键时节,全县农技人员都要到田间地头,包镇包村包户开展技术服务。发放技术指导明白卡、现场技术指导,还通过微信群等多种手段,提醒村民生产注意事项。

大户也成了技术带动户,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通过不间断开设技术培训班,“教会大户,带动农户。”

看得见摸得着的种植技术展示,也必不可少。丁爱梅的地头,就建起了土壤肥力试验田,不大的方格子里,不同肥料用量、用法的对比,在小麦生长期、收获期表现不一,这种地头“课堂”,效果明显。

不远处,尉氏县农业农村局还专门安排了100种小麦品种的田间试验,方便村民观摩,从而选择适合的品种。

高标准农田建设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沈家村,也是全省农民增产增收的底气所在。

良种配良法

良种下地技术进田

民权县花园乡今年的小麦生产实现了新突破:万亩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

不断有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大面积夺高产,秘诀在哪儿?当地农户异口同声:好品种最关键。

在民权县花园乡、龙塘镇的多个村庄,集中连片种植的都是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选育的高产稳产小麦品种郑麦1860。

这是当地的明星品种,曾经多次创下民权县小麦最高单产纪录。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副研究员郭瑞说,高产得益于郑麦1860“一突出三高效”的特征特性,高产性突出,优质高效,生产高效,加工高效。从品种上化解了高产与稳产、高产与高效、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抓住种子“芯片”,方能夺高产;发挥良种高产潜力,需要农技配合。

在民权县,良种下地,技术也随之进田。良种良法配套,这是民权县小麦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所在。

在选育优良品种的同时,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还为当地种植户量身定制了一整套高产栽培管理措施。通过院县共建项目,实现成果下沉、技术下沉、人才下沉。

民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友永介绍说,在建设高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的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在专家团队指导下搭建平台,将供种企业、种植业协会(种植大户)、粮食收储企业三方紧密连接,通过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品种供应、统一播种技术、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订单收购的五统一措施,真正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科技攻关助增产

精准解短板科学促增产

获嘉县位庄乡,种植大户徐方海的麦田看起来普普通通。等收割机进地,收获、称重、除杂、去水,数据让人惊奇:亩产662.1公斤,相较周边地块儿,每亩增产83.6公斤,增产率14.5%!

本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徐方海在高产基础上,再次实现新突破。

秘诀埋在地下:在小麦品种不变、种植模式不改变的情况下,粮食单产的再提升,关键在于精准找到问题。

问题在哪儿?河南省农科院资环所黄绍敏研究员介绍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在现有条件下寻求产量新突破,就要解决水肥问题。卡点与难点就在于品种、地力、肥料配合度不高,农机农艺融合度不够,智慧农机缺乏。

黄绍敏等专家团队在此开展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改变了以往依靠传统,施啥用啥的方式,而是以产量目标确定施肥量。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增减”,缺啥补啥;根据苗青确定施肥时机和数量,按需补充水肥,满足全生育期各个环节水肥需求。

播种时,采用安装导航系统的大功率拖拉机,精准施肥、精量播种;追肥时,采用滴管水肥一体化技术,按需、按时、按量精准水肥管理。

黄绍敏说:“粮食单产提升,不仅要依靠高产稳产品种、高标准农田建设,还要关注土壤健康和地力提升,水肥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十分关键。”

农业社会化服务添动能

稳产增产有保障

今年麦收前,浚县种植大户孙振雷不断到麦田边转悠。因为一场大风,当地部分麦田出现了倒伏。

除是种植大户外,孙振雷还开展各类农机服务,小麦收割就是其中一项。“看样子割麦的时候得注意,遇上倒伏田块儿,机器要降低速度,割台尽量放低。”

每年4月份,在防治赤霉病、小麦重大病虫害的关键期,孙振雷就会在微信群里不断提醒,配好病虫害防治“套餐”,用植保无人机为当地村民开展服务。

“药剂得适合、时间也得把握好。”孙振雷多年的经验,让村民“一个电话,麦田就管好了”。

在“大国小农”的背景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尉氏县朱曲镇凯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老虎,同样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参与者。在今年尉氏县举办的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上,他一举夺得冠军。

“减损就是增产。”李老虎说,以往机手不注意点的话,一亩地能丢三四十斤粮食,操作技能、节粮减损意识的提升,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

每亩多收一点,扩大至全省8500万亩小麦,是个不小的数字。

粮食种植的高质高效、防灾减灾,都离不开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农资、农机、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和服务主体的有效整合,形成了覆盖粮食种植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不断为中原粮仓提供强劲动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