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粮满仓图片新闻 11个地市墒情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绘就西平好“丰”景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大美郑汴洛文旅“一盘棋” 《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宣言》发布信息多跑路家长少跑腿 我省推动教育入学“一件事”高效办理只招农村考生 5个工作日即可 滑县创业担保贷款再提速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62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6-18

高标准农田绘就西平好“丰”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近年来,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等生产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推出相关报道,展现央企和地方企业助力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最新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黄华通讯员刘天鹏

6月11日,早上5时35分,驱车行驶在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3.1万亩核心区,新割的麦茬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随着太阳缓缓升起,田野间满目金黄,格外耀眼。

站在高标准农田技术中心眺望,一条条灌溉沟渠纵横交错、波光潋滟,提灌站里抽水机械发出的轰鸣声时不时传至耳畔。踮起脚尖,向东南方向极视,两台大型平移式自走喷灌机正在田间缓缓移动。

清淤扩容工程的扎实开展,为3.1万亩良田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淤泥河蜿蜒穿行于沃野田畴间,河水碧绿清澈,沿岸绿影婆娑,淤泥河的改造和提升工程也正是老王坡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设的西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过土地平整、小块并大块以及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新型灌溉方式,让一方

方粮田真正变成了良田。

改良耕地

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

严守耕地红线,在确保耕地面积、数量的基础上,提升耕地的质量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自2021年老王坡农田改造以来,西平县就把耕地改造作为提升地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抓手来真抓实推。

“原来是小块分散,现在是大块连片,俺们种田方便多了,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型农机装备沿着机耕路可以直接开到地里,作业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也下降了不少。”种粮大户刘迎举说,“以前收割机都是小型的,收一亩地得60元,现在是大型收割机团队,土地平整,作业方便,一亩地收割下来也就40多元。”

不仅要集中连片,还得提升耕地质量。“老王坡在古代就是一片洼地,古汝水和今洪河水泛滥入洼,是一个自然蓄洪区,农田十年九淹。”今年87岁的王根介绍说,“为了保产量,增收入,以前大伙儿在种粮食的时候,一直担心地里肥力能不能跟上、病虫害严不严重,渐渐形成了向化肥农药要产量,结果化肥越撒越多、农药越打越多,产量没提升,有的还下降了。”

“在改造前,西平县农业农村部门和我们一起商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并且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对老王坡的土质进行检测,开出药方。”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罗照林说,“根据土壤检测的情况,在农田改造时我们决定采用‘三土三方’技术,刚开始大家还不放心,但看到产量时,都乐了。”

“经过改造后,每亩地少用化肥100斤,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小麦根系发达,苗齐苗壮,病虫害明显减少,今年俺种的地亩产能合到1300多斤,比原先稳定增产了270斤左右。”刘迎举高兴地说,“前几年俺们‘种子增加、肥料增加、农药增加,产量却减少了’的疑惑,也被彻底破解了。”

窗外热浪翻滚,室内清凉惬意。坐在智慧农业服务中心里,点击鼠标、敲击键盘、观察屏幕上的数据就知道墒情如何……在科技加持下,3.1万亩的核心区建成了充满“智慧”的高标准农田,活跃于广袤田野间的新农人,现在不仅会种地,更“慧”种地。

“对耕地进行‘科技化’改造也是项目亮点,田里有墒情监测站,还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传感器,能帮助我们实时掌握土壤情况、田间作物生长情况。”罗照林介绍,通过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作物模型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人一体化数字农业云平台,构建了“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立体监管体系,实现了气象、水质、墒情、苗情、虫情、设施“一屏统揽、一键管控”。

兴修水利

漫灌到滴灌的转变

上午10点40分,在高标准农田技术中心一楼大厅,种粮大户丁军华拿着电卡急匆匆地跑来缴纳电费:“再帮我充480元电费,地里旱得很,玉米种子等着‘喝水’哩。”

趁着缴纳电费的空隙,记者同丁军华谈起了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现在浇水真是省事了不少,改造后的机井打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解决了长久以来想解决,却没能力解决的问题。”丁军华坦言,“现在机井的水泵是18.5千瓦的,吸水能力强,原来都是土眼井,地里还没电,要想浇水得用50台拖拉机带动小喷灌,1750亩地浇上一遍‘保命水’咋着也得一个月时间,现在不一样啦,这电卡一插,7天就能给我这1750亩庄稼浇上一遍‘透墒水’。”

“价钱如何?”

“农业用电四毛八一度,而且只用缴电费就行,水不用掏钱,以前浇地算下来一亩地合50元,现在一亩地浇水只用五六元电费,按照往年平均每年两季庄稼浇6遍水来算,一亩地仅灌溉就能省300多元呢。”丁军华高兴地说。

“机械设备也更先进了,我现在有10台大型卷盘式自走喷灌机,10台大型拖拉机牵引着往地里一放,就不用操心了,不但比原来‘大田漫灌’式浇水省水,还能把地浇透,高级得很。”丁军华匆匆告辞,“顾不上给你们喷啦,我得赶紧回去,地里还急等着用电卡浇水呢,现在正是庄稼出苗的关键时期,浇完地我才能放心。”

在“田、土、水、路、林、电、技、管”一体化改造中,水利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命脉”,在改造过程中尤为重要。老王坡项目区通过创新灌溉模式,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益,实现了由“大水浸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确保了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

“我们对河流沟渠清淤扩容,形成了‘沟相通、渠相连,小沟通大沟、大沟入河流’的农田灌溉排涝体系,项目区内淤泥河过流能力提升134%,蓄水能力提升65%,内部沟渠过流能力提升23%,蓄水能力提升67%,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罗照林说。

据了解,老王坡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推行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灌溉模式,地表水灌溉比例达85%。同时,采用固定式、平移式、卷盘式、指针式喷灌,管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7提高至0.85,亩均节水71.7立方米,节水率达30%以上。

精心管护

“田保姆”每日巡田解难题

下午3点10分,正在技术中心观察田间浇水情况的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刘亚辉发现,6号地块有3处固定式喷灌的喷头脱落,数米高的水柱喷涌而出。“我去仓库里找喷头,得赶快换上。”话音未落,刘亚辉朝仓库跑去,找喷头、拿工具,跨上电动车,用时不到3分钟。

“水压有些高,先暂停喷灌作业。”刘亚辉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只见他在屏幕上轻轻一点,30多个喷头便齐刷刷地停止了喷灌,“现在巡田也方便了很多,田间地头有高清监控设备,有异常情况我们都能看到,而且我们手机软件上还会显示相关信息,能够做到24小时管护。”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政府投入的设施,谁来负责后期管护?

“我们推行‘专业运维+质保服务+监督管护+保险兜底’模式,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管护主体,组建专业团队,对设施设备进行管护,西平农投公司代表政府实施监管,有效破解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管护不好等难题。”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李汝伟说。

“近年来,西平县累计投入12.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9万亩,全县粮食总产由2012年的17.8亿斤提高到了2023年的19.2亿斤,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410元,增长12%,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显著效果。”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表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持续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