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今年年初,我省印发《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聚焦单产提升,依托已建3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建400万亩示范区,集中打造700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让示范区成为增产主力。
农机唱主角保障不停歇
“三夏”麦收,“铁牛”开足马力,驰骋在中原大地。
收割机,是麦收的主角。
今年麦收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就公布了全省各地的“三夏”机收保障热线电话,更好地为各地农机手服务。
舞阳县孟寨镇高速公路下站口,该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在此搭建了“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站,早早就为农机手准备好了服务手册、水等各种贴心“礼物”。
收割机从南到北,马不停蹄;服务站里,工作人员24小时坚守。
“三夏”期间,漯河市各县区在各个高速路口、交通主干道设立接待服务站,为跨区作业农机手提供服务接待、路线指引、作业信息等服务,确保农机手跨区作业安全高效有序进行。
在此基础上,漯河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与中石化、中石油联合制定了农用柴油优惠供应和保障措施,最高可享受5%用油优惠,优先保障麦收作业用油的顺畅供应。同时,组织各县区积极联系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维修点,开展送技术、送维修、送配件到地头等优质服务活动。
今年麦收,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勋团队研发的双层割刀割台小麦联合收获机派上了大用场:上层割刀将小麦秸秆上半部分切割,将带有麦穗的小麦秸秆输送至脱分系统;小麦秸秆下半部分经下层割刀切割后,不进入脱分系统而直接散落在地表。
“双层割刀割台保证了留茬高度不超过15厘米,可有效解决留茬过高造成的玉米播种障碍。另外,采取这种技术,留下的秸秆比较长,还有利于秸秆打捆离田和秸秆的综合利用。”何勋说,有效降低能耗的同时,还能提高小麦收割机作业效率。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力度不断增强,智能化、数字化农机层出不穷,为农业生产按下了“加速键”,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新农人是生力军麦田注入新动力
同样的农田,获嘉县位庄乡种粮大户徐方海的麦田大不同:亩产662.1公斤,相较周边地块儿,每亩增产83.6公斤,增产率14.5%!
新农人用上新方法,产量再创新高。选用好品种,拖拉机加装北斗导航,播种质量大大提升;埋上滴灌带,用上水肥一体化技术,生长关键期,按时按量为麦田补充水肥,管得精细;底肥按需施用,追肥根据需要精量补充,保证小麦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技术的徐方海,种植水平越来越高,成为当地种粮大户中的佼佼者。
瞄准田间难题,找准种植关键。新农人用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将粮食产量提升至新高度。
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驰骋在广袤农田,创造新可能。
“00后”女孩杜梦园,作为鲁山县最年轻的农机手,驾驶技术一点都不含糊,一天能收上百亩。通过自媒体平台,杜梦园把本村和邻村的近10台收割机组织起来,组团收麦。她说:“联系收麦的人很多,活儿都干不及。”
麦收期间,尉氏县的新农人王二虎忙得不可开交:有农民拉来粮食卖粮,要当场称重结账;还有农民咨询秋季玉米品种、农资,向这位玉米高产冠军“取经”……
尉氏县机收减损失大比武活动中,王二虎驾驶着收割机上场“PK”,成绩不俗。王二虎已经从农机手、合作社负责人,变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的负责人,各种农机具、农业服务项目,已经覆盖粮食种植的各个环节。
从农机服务、自己种植,到开办公司,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新农人,像王二虎一样,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不断为中原粮仓注入新活力。
机收减损
颗粒归仓才是真丰收
整个麦收期间,全省各地陆续开展机收减损大比武,确保颗粒归仓。
尉氏县凯发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老虎,既是拥有3900亩种子田的种粮大户,也是当地机收减损比赛的冠军。
李老虎对操作农机有不少心得:首先看小麦,干湿如何、密度咋样;再看收割机,事先要调试好;最后收割过程不能马虎,割台高度、行进速度要心中有数。
“以前收割,一旦不注意,一亩丢个三四十斤粮食的都有,这点儿如果能收回来,那得多打多少粮食。”李老虎说。
全省8500万亩小麦,一减一增之间,中原粮仓更丰盈。
尉氏县十八里镇的一处粮食收储点,整个麦收季收购小麦上万吨。收储点内,卡车、三轮车进出、称重、检测,一套流程下来,粮入仓、钱到手,农户一季的收成就进入口袋了。从这里开始,小麦会走向全国各地,变身各种美食,丰富国人餐桌。
为保障夏粮收购,早在麦收前,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就为全省夏粮收购筹措足额信贷资金,全力守护中原粮仓,做到了“钱等粮”。
麦收季,丰收季,中原粮仓粮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