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段宝生通讯员支存贵
仲夏时节的濮阳县渠村乡刘闵城村,满目苍翠。恰逢订单旺季,刘闵城村不少农户忙着赶制各种编织工艺品。
“我得接送孙女上学、照顾婆婆,做得少,一个月也能挣五六百元。”6月12日,记者在刘闵城村看到,54岁的村民李素兰一边聊天一边手指翻飞,很快,一件干果盘工艺品就成形了。
年初时,河南省中建七局驻濮阳县渠村乡刘闵城村第一书记楚恒阔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刘闵城村闲置房屋多,在家赋闲的妇女和老人缺少挣钱的门路。
如何让闲置资源再利用,给群众寻找一条增收致富途径、实现家门口就业、看娃照顾老人“三不误”?
楚恒阔多方打听、几经周折,经多方努力,引进山东省东明县手工艺品编织项目,企业免抵押金提供原材料及工具,村民按照样式进行编织,每单手工费1~10元,定期进行回收。
“由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为村民提供编织订单,由村民在家中制作,发放计件工资,参与的妇女有30多人,辐射带动周围3个村70余人,目前已完成3万余单。”楚恒阔介绍,“除集中培训外,工作时间自由,大伙儿把塑编领回家里做。时间久了,大家相约一起探讨交流如何提高效率,边聊着天,边做着活。”
李素兰是第一批加入手工编织项目的,也是村里手工编织推广人之一,经常带领村民一起编织、教授新样式,是公认手工编织的老师傅。
“趁着还能干得动,多学些技能,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键是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一举多得。”李素兰喜笑颜开,很是自豪和满足。
如今,通过手工艺品编织项目的引进,刘闵城村实现了“三少三多”。
“村里的闲人少了,群众的收入多了。”楚恒阔说,目前大多数留守老人和妇女,甚至部分非上肢残疾的村民都有了副业,平均每人每月增收300~ 500元。
“无事生非的少了,群众的交流多了。”村民议论家长里短的现象不见了,茶前饭后,稍有闲暇时间,他们便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编织手法,互相帮忙完成订单,赶上饭点就在一起吃,接送学生也都派一个人一块接送,大大增强了村民的感情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和睦。
“牢骚发得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再也听不到群众的牢骚声,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李芸云提起楚恒阔一边竖大拇指一边说:“感谢党组织给俺派来了这么好的第一书记,楚书记就是我们群众的贴心人,楚书记就是中!”
“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链接更多手工艺加工产业,让更多留守妇女和老人闲暇有事做,不断增加收入,体会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快乐和幸福。”楚恒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