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时代的文化自信豫见李治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花开四方来财如意罐王氏麦秆画钧青才俊陶瓷美学创意展在神垕镇举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98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7-23

仰韶时代的文化自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拴朝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统称,因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新纪元,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序幕。100多年来先后发现的1万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于黄河流域,充分表明了仰韶时代长达2000年的繁荣。

仰韶时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陶技艺上,这个时期出现的慢轮制陶技艺--轮制修整使陶器更加规整,器型更加多样,彩绘形式更加流畅飘逸,各大遗址陆续出土的精美彩陶不断刷新我们对原始艺术的认知,成为仰韶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彩陶线条古拙质朴,稚趣盎然,以鱼纹为代表的写实风格成为主流。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彩陶,彩绘艺术从写实转为写意,多以曲线、圆点、弧边三角为主体元素构成,又融入了律动、均衡、重复和强弱节奏的变化,每件器物的彩绘各不相同,图案变幻多姿,线条飞舞灵动,其深邃典雅、绚丽多彩的艺术特征奠定了史前彩陶艺术的发展基础。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出现的圆点纹饰,在实验考古中经过反复论证,疑为仰韶陶工的手印。后经司法鉴定机构痕迹鉴定专家对多件文物陶片上的圆点纹饰进行科学鉴定,在圆点上都发现有指纹印记,鉴定结论确定为人类按制的指印。因此,指印纹饰就成为仰韶彩陶实验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指印纹饰在庙底沟彩陶中的大量应用,应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早期可能是仰韶先民在制作陶器或进行彩绘时无意将指纹或指印留在了陶器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发现指纹或指印的美感和独特性。仔细研究彩陶上留白处的指印,笔者认为,由于远古制陶业的发展,不同部落及不同陶工间也难免竞争,为区别各自的作品,就特意在彩陶上留下指印记号。这些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指印纹饰,在早期并无分布规律。其后,随着原始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陶工又将指印融入彩陶构图,形成了指印法彩绘,也可称为“指印术”。指印圆点从最初的散点发展成为彩陶画面的轴心,并逐渐升华成庙底沟类型彩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庙底沟类型彩陶作为原始艺术的巅峰之作,充分印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纵观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的手工业,制陶技艺较为先进,彩陶制作较为成熟。该时期虽然器物种类多样,但其中一种以简约朴实为特点的曲腹盆尤为兴盛,并始终在庙底沟文明影响范围内形成核心器型流行。这种以大口、鼓腹、小底为主流的彩陶造型,彰显出庙底沟先民早期的哲学思想:敞口象征着开放,曲腹象征着包容,小底象征着内敛和谦恭。由曲线、指印、弧边三角等纹饰构成的彩绘主体元素,以两方连续形式进行布局彩绘,体现了早期华夏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型思维,特别是大量指印纹饰的出现,是仰韶文化庙底时期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是庙底沟时期社会蓬勃发展的精神象征和强劲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特性的真实写照。

在黄河中游成长的仰韶文化海纳百川,生生不息,以强大的生命力向四周辐射。特别是在庙底沟时期,以彩陶文化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影响范围不仅在整个黄河流域,甚至在长江流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以及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都可以看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子,这个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庙底沟现象”,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奠定了史前中国的发展根基,成就了华夏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

仰韶先民“按指为印”的制陶方式和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指印纹饰,与之后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指纹画,共同形成了人类早期运用指纹的雏形,独特的指印文化经过数千年洗礼,至今仍在传承使用,比如按指印、签字画押这种古老的标识方法。仰韶先民在制陶彩绘中的原创艺术,推动了华夏民族艺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指纹应用的先河,成就了数千年绵延不绝、世代传承的指印文化,成为华夏民族文化自信的雏形和源头。(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